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聚风塑料)
时值初冬,全球塑化行业上市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密集落地。跨越欧美、亚洲、中东的成绩单,清晰映射出全球产业重构下的冰火两重天:欧美巨头在需求疲软、成本高企中艰难过冬,中国企业凭借创新驱动与全产业链优势逆势狂飙,中东企业则依托资源禀赋强势崛起。
![]()
作为聚风塑料传媒记者,笔者在10月德国K展上,即已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拧巴”的行业情绪:一方面是展台上依旧炫目的创新材料与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则是新闻发布会上高管们对短期前景的谨慎与焦虑。此刻,就让我们品一品上市企业三季报(本文特指塑料原辅材料领域),透过数据背后的冷暖,我们既能看到行业当下的痛点与挑战,更能读懂中国塑企突围的底气与未来的方向。
欧美巨头:寒意蔓延,成本、需求与地缘政治三重暴击
2025年Q3,欧美塑化企业集体陷入增长困局,并在财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需求疲软、能源成本高企、地缘政治扰动三重压力叠加,让曾经的行业标杆们纷纷开启“节流”模式,利润下滑、产能优化成为财报关键词。
● 业绩承压,盈利普遍下滑
欧洲化工理事会(CEFIC)总干事马尔科・门辛克近日指出,行业正站在“悬崖边缘”,超1500万吨/年产能被列入关停计划,产能整合成为欧洲化工复苏的关键。这一趋势在Q3财报中得到充分印证。
德国朗盛(LANXESS)的财报堪称欧洲企业的缩影。Q3公司常规业务EBITDA同比骤降27.7%至1.25亿欧元,销售额同比下滑16.3%至13.38亿欧元。三大业务板块全面承压,仅消费者保护业务凭借成本节约实现1.4%的微增。集团CEO常牧天直言:“全球需求持续疲软仍在影响整个化工行业,建筑、汽车等目标行业形势尤为严峻,我们尚未看到曙光。”
![]()
同样深陷困境的还有赢创(Evonik),Q3调整后EBITDA同比下降22%至4.48亿欧元,销售额下滑12%至33.9亿欧元。CEO库乐满无奈表示:“原本预期9月市场会有所回暖,但这一复苏并未出现。”
瓦克(Wacker)CEO贺达博士(Dr. Christian Hartel)一语中的:“化工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面临压力,尤其是在欧洲。瓦克也受到影响。”其常规业务范围内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同比暴跌27.7%。
科思创(Covestro)的处境更为艰难,Q3销售额同比下降12%至32亿欧元,EBITDA降至2.42亿欧元,净利润更是由盈转亏至-4700万欧元。多马根化工园区变电站火灾导致工厂停产,叠加全球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承压,让这家材料巨头雪上加霜。CFO拜尔坦言:“我们明确聚焦成本、流动性和效率来引领公司前行,在确保当下稳定的同时赢得未来机遇。”
世索科(Syensqo)净销售额为15.2亿欧元,同比下降6%,反映出特种聚合物和消费及工业专用化学品业务的普遍疲软。CEO - Ilham Kadri博士坦言:“在充满挑战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我们预计销量复苏将更加缓慢。”
科莱恩(Clariant)在持续的市场挑战中,Q3销售额为9.06亿瑞士法郎,同比降低3%。三大业务板块与塑料有关联的吸附剂和添加剂业务受到终端市场需求不振的影响,同比增长仅1%。
另外,巴斯夫(BASF)销售额同比降3%,欧洲需求疲软成拖累;利安德巴赛尔(LyondellBasell)也录得8.9亿美元的净亏损,并确认了12亿美元的非现金资产减值。
跨越大西洋看美国,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化工业务第三季度收入为5.15亿美元,虽环比增长76%,但同比仍大幅下降42%,前三季度累计收益较2024年同期减少约14亿美元,反映出全球基础化学品领域面临的利润率压力。
陶氏(Dow)Q3净销售额同比下降8%至100亿美元,经营性息税前利润同比大降4.61亿美元。尽管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新装置启动带动销量环比微增,但欧洲、中东、非洲地区的下滑,以及全板块价格走低,让业绩难有起色。董事长兼CEO - Jim Fitterling(见下图)表示:“整个行业持续面临压力,我们正通过成本削减行动和优化资产结构应对挑战。”
![]()
亨斯迈(Huntsman)在严峻市场环境下业绩同样承压,其聚氨酯板块受欧洲需求疲软和原料成本高企的双重打击,功能产品板块也面临销量与价格的下行压力。
塞拉尼斯(Celanese)遭遇了高达15亿美元的特定项目亏损(主要为资产减值),其工程材料业务遭重创,营业亏损惊人地达到13亿美元。
伊士曼(Eastman)的销售收入下降11%,其中特种材料与纤维业务受非必需消费品终端市场需求疲软影响显著,尽管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部分抵消了不利影响。
在亚洲,LG化学(LG Chem)Q3销售额同比减少11.3%,尽管通过业务组合调整和降本增效使营业利润同比增加38.9%,但其石油化学业务仍因需求放缓和美国关税政策影响而承压。
● “御寒”策略分化:现金流为王与战略聚焦
面对业绩寒冬,欧美巨头的应对策略高度一致,却又在细节上显现出不同的战略纵深,以求度过这场漫长的行业调整期。
1.极致化的“现金为王”。活下去比赚得多更重要!这不再是口号,而是生存法则。陶氏CEO - Jim Fitterling强调他们正致力于“提供超过65亿美元的短期现金支持”。“我们无法掌控宏观经济环境,因此我们的计划很简单:持续发现并落实有效措施,以产生现金流、降低成本。” — 塞拉尼斯CEO斯科特·理查德森(Scott Richardson,见下图)。这句话道出了当下所有化工巨头最真实的心声:在不确定性中,牢牢抓住那些确定性的可控因素。
![]()
2. 大刀阔斧的成本切割。“降本增效”被欧美塑化企业奉为核心战略,裁员、关厂、重组成为高频动作,通过“减法”剥离低效资产,聚焦核心业务。赢创的“赢创定制”增效计划、科思创(Covestro)的“STRONG”转型计划、朗盛的“FORWARD!”行动计划、利安德巴赛尔的现金改善计划,无一不是向内部管理要效益,向冗余开刀。
3. 战略性收缩与进攻性投资并存。在传统领域收缩战线的同时,巨头们对未来赛道的投资毫不手软。科思创在第三季度完成了对胶膜制造商Pontacol AG的收购,并签署协议收购HDI衍生产能,强化其在高端涂料与胶粘剂领域的布局。杜邦(DuPont)Q3净销售额同比增长7%,内生销售额增长6%,核心得益于电子、医疗健康和水处理终端市场的强劲需求。阿科玛(Arkema)董事长雷埃纳夫(Thierry Le Hénaff)则明确表示,他们正式推出面向数据中心的“One Arkema”综合平台,持续押注高增长核心市场。有行业大咖曾戏称“低端料(卖家)挤破头,高端料(买家)抢破头”,在行业调整期的当下,高附加值产品就像过冬棉袄,能为企业抵御市场寒意。
中国力量:凸显韧性,产业链优势与新兴需求双轮驱动
当西方巨头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东方市场,特别是中国塑化企业的表现,则彰显出了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 释放全产业链优势,领跑高增长赛道
万华化学(600309)展现出行业龙头的抗压能力。尽管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7.45%,但Q3单季表现亮眼,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5%和4%,环比均增长11.5%。在全球市场波动的背景下,万华凭借“油煤化”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布局,以及在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有效对冲了原料价格波动和需求分化的风险,展现出强大的经营韧性。
恒力石化(600346)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573.84亿元,归母净利润50.23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高达201.34亿元。作为国内最早实现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化工新材料企业,恒力石化以“平台化+新材料”发展模式,深耕高附加值赛道,在差异化纤维、功能性薄膜、工程塑料等领域持续发力,凭借卓越的产品力和成本优势,成功抵御市场挑战。
金发科技(600143)的表现堪称“狂飙”。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96.16亿元,同比增长22.62%;归母净利润10.65亿元,同比增长55.86%;经营性现金流23.20亿元,同比提升58.21%,三项核心指标均实现高速增长(见下图)。其中,改性塑料业务销量209.08万吨,同比增长18.16%;特种工程塑料销量2.40万吨,同比激增53.85%;生物降解塑料销量16.13万吨,同比增长27.31%。这背后,是其围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巩固一体化产业链优势的结果。
![]()
除了以上几家头部企业,中国塑化业细分领域龙头同样表现抢眼,在专业化、高端化道路上跑出加速度。
南京聚隆(300644)前三季度营收19.96亿元,同比增长23.78%;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暴涨79.46%;扣非净利润9889.99万元,同比增长84.05%,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公司聚焦改性塑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等核心产品,精准对接下游高端需求,在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领域的市场拓展成效显著。
普利特(002324)前三季度营收67.87亿元,同比增长18.29%;归母净利润3.25亿元,同比增长55.42%;扣非净利润3.2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68.28%。尤为亮眼的是,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89亿元,同比激增203.46%,显示出强劲的盈利质量和运营效率。普利特在新能源汽车材料、电子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聚赛龙(301131)则在营收微降的情况下实现利润高增。前三季度营收11.47亿元,同比下降2.96%,但归母净利润3762.96万元,同比增长43.19%;扣非净利润3635.56万元,同比增长49.41%。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加大高附加值产品投放,同时严控成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上年同期的-1165.82万元转为1393.04万元,实现质的飞跃。
英科再生(688087)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5.83亿元,同比增长15.76%;归母净利润2.26亿元,同比增长16.29%。作为再生塑料领域的领军企业,英科再生凭借技术优势,在循环经济赛道持续发力,总资产同比增长27.85%,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核心密码:创新+全球化,构筑竞争壁垒
中国塑企的逆势突围,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坚持创新驱动和全球化布局的必然结果。在研发投入上,中国企业持续加码,突破高端材料“卡脖子”技术。金发科技特种工程塑料在高频通信、AI设备等高端领域市场份额持续扩大,生物降解塑料突破工业级增材制造与高端食品包装等领域应用瓶颈;万华化学、恒力石化等巨头则依托全产业链优势,有效对冲原料价格波动和供应链风险。
全球化布局同样成效显著。金发科技在墨西哥、波兰建设工厂,构建全球协同的生产制造服务网络;恒力石化与沙特阿美达成合作,借助中东资源优势拓展海外市场;中国塑企通过“本土生产+海外布局”,有效规避贸易壁垒,贴近终端市场,提升全球竞争力。
![]()
中东崛起:资源霸主“钞能力”颠覆全球产业格局
在欧美承压、中国突围的同时,中东塑化企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Q3财报中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成为全球产业格局重构的重要变量。
博禄(Borouge)Q3表现堪称惊艳:净利润季度环比增长52%至2.95亿美元,调整后EBITDA达5.65亿美元,利润率高达39%,位居行业领先水平。这一成绩得益于第二季度停产检修后创下的产量新高(140万吨,环比增长46%)、强劲的销量以及严格的成本管理。CEO哈泽姆·苏尔坦·苏瓦伊迪(见下图)表示:“我们在第三季度取得的卓越业绩,进一步巩固了博禄作为全球极具盈利能力聚烯烃企业的地位。”
![]()
作为沙特“2030愿景”的重要参与者,SABIC(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同样表现稳健。Q3经调整后的净收入环比增长45%,前三个季度自由现金流同比提升81%。公司持续推进转型项目,聚焦成本优化和价值创造,已实现2030年目标的10%。同时,SABIC位于沙特的全球最大单体MTBE生产工厂提前投产,中国中沙古雷乙烯项目稳步推进,进一步强化全球布局。
中东企业的崛起,背后是资源禀赋与战略布局的双重支撑。沙特、阿联酋等国凭借低廉的油气资源,大幅降低生产成本,SABIC的乙烯产能成本仅为欧洲的1/3,极具市场竞争力。同时,中东国家通过“2030愿景”等政策引导,推动从传统原油输出地向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制造中心转型,加大在新材料、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投资。
值得关注的是,中东玩家正用“石油美元”逆势扩张,直接买通未来。沙特阿美拟收购恒力石化10%+1股股份,ADNOC(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提出收购科思创股份,这些动作不仅彰显了中东资本的雄厚实力,更将深刻影响全球塑化产业的竞争格局。
寒冬之下,中国塑企的信心与未来
德国K展上,我们看到了全球塑化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坚定方向;2025 Q3全球塑化业财报则勾勒出一幅“欧美承压、中国突围、中东崛起”的产业新图景。就在不久前,新加坡埃斯特化工能源公司副首席执行官安德烈·霍尔预测,2027-2028年全球石化需求有望复苏,当前的行业下行是“周期性调整”而非结构性衰退。“我们坚信,阿科玛具备充分的优势与资源,尤其得益于近期的投资布局,能够在全球经济回暖之际把握机遇。”阿科玛CEO雷埃纳夫表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中国塑化人。
周期有起伏,创新无终点。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唯有气血充足、灵魂鲜活,才能穿越行业周期迷雾、在任何一个周期中生生不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