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刘建国推开清泉镇政府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
冰凉的锁芯发出熟悉的咔哒声,划破了镇政府大院尚未苏醒的寂静。
他习惯性地抬眼望了望灰蒙蒙的天,鼻尖萦绕着夏日清晨特有的、混合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
这个动作,他重复了整整三年,一千多个日夜。
门卫室狭小却整洁,旧办公桌上放着掉了漆的搪瓷缸,墙角的铁皮柜里整齐码放着报纸和登记簿。
一切都和过去无数个早晨没什么不同。
唯有桌上那本边角磨损的《水利工程设计与防洪抗旱实务》,无声暗示着这个看门人并不简单的过往。
七点整,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近大门,车速未减。
刘建国立刻站起身,走到门边,挺直了有些佝偻的背,抬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礼。
这是他每日的功课,无论刮风下雨。
新车,陌生车牌。
车窗贴着深色的膜,看不清里面的人。
但刘建国能感觉到,一道锐利的目光从车窗后扫过,在他身上短暂停留,旋即移开。
那目光平静无波,带着一种自上而下的审视,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忽略。
轿车无声地滑入院内,停在了主楼前。
一个穿着白衬衫、身形挺拔的年轻人下了车,步伐利落地走上台阶,消失在玻璃门后。
没有回头,没有客套,甚至没有对那个标准的敬礼给予丝毫回应。
“新来的镇长,马黎昕,才三十出头,听说很有能力。”
办公室主任周丽芳稍后过来分发报纸时,低声对刘建国说,语气里带着几分敬畏,也有一丝同情。
刘建国只是“嗯”了一声,继续低头整理着报纸,花白的头发在晨光中有些刺眼。
他早已习惯了被忽视,尤其是在这个位置上。
三年前,他还是县水利局的技术骨干,工程师刘建国。
如今,他只是清泉镇政府的看门人老刘。
世事变迁,人情冷暖,他以为自己已经麻木。
但不知为何,这位新镇长那平静却彻底的无视,像一根细微的刺,轻轻扎进了他早已结痂的心底。
他下意识地摩挲着那本专业书的封皮,书页边缘已有些卷曲。
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是很多年前一次抗洪抢险后的合影。
照片上那个浑身泥水、笑容疲惫的年轻人,才是真正的刘建国。
而那个被他从洪流中拼命拽上岸、脸色惨白的青年学生,如今又身在何方?
这些久远的记忆,如同被深锁的档案,蒙着厚厚的灰尘。
刘建国从未想过,它们还会有被重新翻开的一天。
更不会料到,翻动它们的那只手,将彻底改变他在这个小镇镇政府门岗上的命运。
悬念,就埋藏在这看似平淡无奇的清晨里,埋藏在新旧交替的无声交锋中。
![]()
01
上午八点过后,镇政府大院渐渐有了人气。
各部门的职员陆续上班,自行车、摩托车、偶尔也有小轿车驶入大门。
刘建国坐在门卫室里,隔着玻璃窗,注视着这一切。
他熟练地为需要登记的访客办理手续,声音平和,动作不紧不慢。
遇到熟悉的镇干部,他会点头打个招呼,对方大多也回以简单的示意,或是一个模糊的微笑。
彼此心照不宣,保持着一种客气而疏远的距离。
没人会过多留意一个看门的老头。
在很多人眼里,他不过是这院子里一件会活动的摆设,背景的一部分。
“老刘,今天的报纸和信件。”
周丽芳主任抱着一摞邮件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惯有的、略显疲惫的笑容。
她四十多岁年纪,穿着朴素的职业套装,眼角已有了细密的皱纹。
作为办公室主任,她需要面面俱到,对上对下都要周全。
对刘建国,她始终保持着一种比其他同事更多的友善和尊重。
“放桌上就好,周主任。”
刘建国站起身,想帮她接过一些。
“没事,不重。”
周丽芳利落地将邮件分类放好,瞥了一眼桌上那本专业书。
“又在看这些啊,老刘。”
她的语气里没有嘲讽,反而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叹息。
“随便翻翻,打发时间。”
刘建国淡淡地说,伸手将书合上,放到了一边。
“唉,要说专业,咱们这大院里,以前搞水利的,还真没几个能比得上你。”
周丽芳压低了声音,像是怕被门外的人听见。
“县里那次防汛抢险,要不是你提前判断出险情,带着人连夜加固堤防,下游几个村可就悬了。”
刘建国笑了笑,皱纹舒展开来,眼神却有些飘远。
“都是过去的老黄历了,提它做什么。”
他拿起抹布,开始擦拭本就干净的桌面,似乎想用这个动作结束这个话题。
周丽芳识趣地没再往下说,转而道:“新来的马镇长,年轻气盛,要求高,这几天你可多留点神。”
“我知道,谢谢周主任提醒。”
刘建国点点头。
周丽芳叹了口气:“你也别往心里去,领导们都忙,可能……没太注意。”
这话与其说是安慰,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认可。
刘建国依旧只是点头,看不出什么情绪。
周丽芳又交代了几句关于访客登记注意事项,便匆匆离开了门卫室,走向主楼。
她还要去准备马镇长上午召开的第一次全体干部会议。
门卫室恢复了安静。
刘建国走到窗边,望向主楼二楼那间新挂了镇长牌子的办公室窗户。
窗帘拉着,看不清里面的情形。
他想起三年前,自己还是县水利局工程师的时候。
也曾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桌上铺着图纸,周围是同事们的讨论声。
那时他年轻,有干劲,相信技术能改变很多东西,也坚信原则不容妥协。
直到因为坚持指出前任领导主导的一个水利工程项目存在设计缺陷和安全隐患,触怒了某些人。
他据理力争,换来的却是一纸调令,从县局技术骨干,变成了镇政府的门卫。
美其名曰“照顾老同志,安排轻松岗位”。
最初的愤怒、不甘、屈辱,早已被时间磨平了棱角。
他学会了沉默,习惯了边缘化的生活。
每天守着这扇大门,看着人来人往,听着院子里各种或真或假的消息。
他像一块被遗忘在河底的石头,表面的苔藓越积越厚,几乎掩盖了原本的质地。
只有偶尔翻阅那几本带来的专业书时,指尖触碰到的熟悉公式和图纸,才会激起心底一丝微澜。
但那微澜也很快会平息下去。
临近中午,天色不知不觉阴沉下来。
远处传来隐隐的雷声。
刘建国抬头看了看天,眉头微微皱起。
他走到门口,感受了一下空气的湿度,又仔细观察着云层的走向和厚度。
一种职业本能般的警觉,让他心里升起一丝不安。
这种天气征兆,他太熟悉了。
“要下大雨了。”
他喃喃自语,声音低得只有自己能听见。
这时,马镇长的黑色轿车驶出了大院,大概是去县里开会或者下乡调研了。
车经过门岗时,依然没有减速。
刘建国依旧条件反射般地敬礼。
车窗紧闭,他甚至看不清里面那个年轻镇长的侧影。
车尾灯消失在街道拐角,带起几片落叶。
刘建国放下手,继续望着阴沉沉的天空,那份不安的感觉,愈发清晰起来。
他退回门卫室,拿起电话,想给在县水利局的老同事打个电话问问最近的天气预警。
但手指在按键上停留片刻,最终还是放下了听筒。
一个看大门的老头,过分关心天气水情,在别人看来,怕是有些可笑吧。
他自嘲地笑了笑,重新坐回椅子上,拿起了那张泛黄的旧照片。
照片上的洪水滔天,仿佛隔着岁月,还能听到惊涛骇浪的声音。
02
下午两点,马黎昕的轿车返回镇政府。
雨已经开始下了,淅淅沥沥,打在门卫室的铁皮屋顶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刘建国隔着被雨水模糊的玻璃窗,看到轿车驶近,立刻又站了起来。
雨水顺着窗玻璃蜿蜒流下,模糊了视线。
他推开小窗,雨水夹杂着凉风立刻灌了进来。
他依旧挺直身体,抬起右手,敬礼。
这一次,车速似乎比早晨更急了些,溅起一片水花。
副驾驶的车窗降下了一半,露出一张年轻但严肃的脸。
那是马镇长的通讯员小赵,他快速瞥了刘建国一眼,算是打过招呼,随即车窗又升了上去。
轿车没有丝毫停留,直接驶入了院内。
刘建国缓缓放下手臂,雨水打湿了他的袖口和肩膀,带来一阵凉意。
他关上车窗,用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水珠。
对于这种彻底的忽视,他本该习以为常。
但不知是不是下雨的缘故,今天心里那份空落落的感觉,格外明显。
他坐回椅子,听着雨声,目光落在窗外越来越密的雨幕上。
专业本能让他对这场雨格外关注。
他仔细分辨着雨滴的大小、密度,听着雨声的节奏。
这不是那种短暂的雷阵雨,看这架势,像是要持续一段时间。
清泉镇地处丘陵地带,境内有几条小河和一座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旗水库。
一旦出现强降雨,山洪和内涝的风险都不小。
尤其是那座红旗水库,坝体老化,泄洪能力有限,一直是他当年在县局时就重点关注的对象。
虽然这几年也进行过一些维修加固,但根本性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
“希望这雨别下太大太久。”
他心里想着。
这时,周丽芳撑着伞,小跑着来到门卫室,裤脚已经湿了一片。
“老刘,马镇长让你把最近一个月所有的访客登记簿送到他办公室去。”
她语气有些急促,显然也是刚从外面回来。
“现在就要?”
刘建国有些意外,登记簿通常只是备查,很少会有领导亲自过目。
“对,现在就要。”
周丽芳点点头,“马镇长做事雷厉风行,刚回来就要看这些,你快整理一下给我,我帮你拿过去。”
刘建国没再多问,立刻从铁皮柜里拿出厚厚一摞登记簿,仔细地用抹布擦掉封面的浮尘,然后递给周丽芳。
“麻烦周主任了。”
“没事。”
周丽芳接过登记簿,犹豫了一下,低声道:“马镇长心情好像不怎么好,下午去县里开会,可能挨批了。你……自己注意点。”
说完,她便抱着登记簿,匆匆撑开伞,又冲进了雨幕中。
刘建国看着她的背影,心里明白,周丽芳的提醒是善意的。
新官上任,急于打开局面,压力自然大。
而自己这个无足轻重的门卫,在这种时候,更要谨言慎行,避免成为领导宣泄压力的出口。
只是,他心头那份因雨水而起的不安,却越来越浓。
他重新坐回窗边,拿出自己的笔记本——那不是访客登记簿,而是他私人的一个本子。
上面用铅笔记录着一些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数据和符号:日期、时间、降雨量估算、风向风速粗略判断……
这是多年水利工作养成的习惯,即使离开了岗位,也改不掉。
他翻开新的一页,记下了今天的日期,然后开始描述雨势的变化。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与窗外的雨声交织在一起。
写着写着,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根据他的经验判断,照这个趋势下去,用不了几个小时,降雨量就可能达到一个临界点。
镇里那些低洼地带,恐怕很快就会有积水。
而更让他担心的是上游的红旗水库。
他不知道水库目前的具体水位和坝体监测数据,但那种不详的预感,如同阴云一样笼罩在心头。
他抬头望向主楼二楼,那个挂着镇长牌子的办公室。
窗户依旧紧闭,窗帘也拉着。
那位年轻有为的马镇长,此刻大概正埋头于各种文件和报表之中,思考着经济发展、项目引进这些“大事”。
会不会有人,向他汇报这场看似寻常的雨,可能隐藏的风险呢?
即使汇报了,他会在意一个看门老头的杞人忧天吗?
刘建国叹了口气,合上了笔记本。
他只是一个看大门的。
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够了。
他拿起扫帚,开始清扫门卫室门口被雨水打进来的落叶和泥水。
动作缓慢而认真,仿佛这是此刻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雨,还在不停地下着。
![]()
03
雨持续到了傍晚下班时分,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
镇政府大院里积起了浅浅的水洼,雨点砸在水面上,泛起密密麻麻的涟漪。
干部职工们撑着伞,或小跑着,或互相挤在一把伞下,说说笑笑地离开大院。
喧嚣过后,大院重新变得空旷而安静。
只剩下雨声,以及门卫室里那盏昏黄的白炽灯发出的微弱光芒。
刘建国简单地热了晚饭——一个馒头,一碗早上从家里带来的青菜。
就着搪瓷缸里的热茶,慢慢地吃着。
吃饭时,他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窗外。
雨势似乎比下午更猛了些,风也大了,刮得窗户咯咯作响。
远处偶尔有闪电划破阴沉的天幕,几秒钟后,闷雷滚滚而来。
这种天气,让他心神不宁。
几年前那场差点酿成大祸的洪水,也是从一个类似的、持续强降雨的夜晚开始的。
当时他还在县水利局,凭借经验和有限的监测数据,提前发出了预警,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但那一次,他也因此得罪了坚持认为“问题不大”的某些领导。
命运的转折,往往就系于这些看似微小的判断之间。
吃完饭,他洗好碗筷,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是打给县水利局值班室的。
接电话的是个年轻的声音,听起来有些陌生。
“你好,县水利局值班室。”
“你好,我是清泉镇政府的老刘。”
刘建国顿了顿,习惯性地没有报出全名,“想请问一下,今晚咱们县,特别是北部山区,有没有强降雨预警?”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似乎在翻找记录。
“哦,天气预报是说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预警信号是蓝色预警。”
年轻值班员例行公事地回答。
“那……红旗水库那边的水位和坝体监测数据,现在怎么样?方便透露一下吗?”
刘建国试探着问。
“红旗水库?这个……具体数据我不太清楚,需要问监测科室的同志,他们下班了。应该没什么问题吧,前段时间刚检查过。”
值班员的语气带着一丝不耐烦,显然觉得一个镇政府门卫问这些有些多余。
“谢谢了。”
刘建国道了谢,挂断了电话。
他知道问不出什么了。
蓝色预警,中到大雨……这样的预报,通常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他心里的那根弦,却越绷越紧。
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对本地地理气候的了解,他判断实际降雨量很可能超过预报,而且暴雨中心极有可能就在上游山区。
红旗水库的压力会非常大。
他坐立难安,在狭小的门卫室里踱了几步。
最后,他还是决定做点什么。
他拿出信纸和笔,开始写信。
不是普通的信,而是一份简要的风险提示。
他用尽量客观、专业的语言,描述了当前持续的强降雨可能带来的风险。
重点提到了红旗水库由于坝体老旧、泄洪能力有限,在持续高水位压力下可能出现的险情。
并建议立即加强对水库的巡查监测,提前做好下游沿岸低洼地区的群众转移准备工作。
他写得很认真,字迹工整清晰。
写完后,他仔细看了一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刘建国。
看着这个名字,他有些恍惚。
这个名字,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任何正式文件或报告上了。
他把信纸折好,装进一个信封,然后在信封上写上“马黎昕镇长 亲启”。
做完这一切,他坐在椅子上,看着桌上的信封,久久没有说话。
他知道,这封信递出去,很可能石沉大海,甚至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一个看门人,对防汛工作指手画脚,在很多人看来,是不知分寸,是多管闲事。
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沉默,而导致可能的灾难发生,他余生都无法心安。
雨夜中,镇政府主楼只有少数几个窗户还亮着灯。
其中就有二楼镇长办公室的那一盏。
马镇长可能还在加班。
刘建国深吸一口气,拿起信封和手电筒,撑开一把旧伞,走进了滂沱大雨中。
雨水瞬间打湿了他的裤腿和肩膀。
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主楼门口,敲了敲玻璃门。
值夜班的保安认识他,开门让他进去了。
“老刘,这么大雨,有事?”
“有点东西,想麻烦你明天一早转交给周主任,请她务必交给马镇长。”
刘建国把信封递给保安,补充道,“是关于天气和防汛的。”
保安接过信封,看了看,点点头:“行,我明天一早就给周主任。这雨是真不小啊,你回去小心点。”
“谢谢。”
刘建国道了谢,转身又走进了雨幕中。
回到门卫室,他浑身几乎湿透了。
但他顾不上换衣服,先走到窗边,继续观察着雨势。
信已经送出去了,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剩下的,就是等待,和祈祷自己的判断是错的。
这一夜,刘建国几乎没怎么合眼。
雨声、雷声、还有内心深处的不安,交织在一起,让他无法入睡。
他时不时地起身,用手电筒照照院子里的积水情况,听听风雨声的变化。
那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越来越沉重。
04
第二天一早,雨依然在下,但势头似乎比昨夜稍微减弱了一些。
天空依旧是铅灰色的,看不到放晴的迹象。
刘建国早早起来,清扫了门卫室门口的积水落叶,烧好了开水。
他留意着主楼那边的动静。
七点半左右,他看到周丽芳主任撑着伞走进了主楼。
八点刚过,周丽芳的身影出现在门卫室门口,脸色有些复杂。
“老刘,你昨晚让保安转交的信,我早上给马镇长了。”
周丽芳的声音压得很低。
“哦,谢谢周主任。”
刘建国心里一紧,看着周丽芳的脸色,“马镇长……他看了吗?”
“看了。”
周丽芳点了点头,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马镇长看完,没说什么,就把信放在一边了。”
她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当时陈副书记也在旁边,看了一眼信封,笑着说了一句,‘这个老刘,倒是挺关心镇里大事的’。”
刘建国的心沉了下去。
陈文强副书记是本地干部,在镇里根基很深,平时看似和气,但心思深沉。
他这句话,听起来像是随口一提,但其中的意味,刘建国能体会到。
那是一种轻描淡写的揶揄,暗示他不守本分。
“马镇长没表态?”
刘建国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
周丽芳摇了摇头:“没有。马镇长只是‘嗯’了一声,就开始和陈副书记讨论今天去视察镇里几个易涝点的事情了。”
她看了看刘建国有些失落的表情,安慰道:“老刘,你也别多想。领导们肯定有他们的考虑和安排。防汛的事情,县里和镇里都有预案的。”
“我知道,谢谢周主任。”
刘建国挤出一丝笑容。
周丽芳又交代了几句工作,便离开了。
刘建国独自坐在门卫室里,心里五味杂陈。
他预料到可能会是这种结果,但真正面对时,还是感到一阵无力感和屈辱。
自己的专业判断,在那位年轻镇长和本土副书记眼里,恐怕还不如一份普通的汇报材料有分量。
也许,他们真的认为这只是一个闲得发慌的老门卫在刷存在感吧。
上午九点左右,马镇长的轿车再次驶出大院,后面还跟着一辆面包车。
看来是带着相关人员去视察涝情了。
车经过门岗时,依然如故。
刘建国敬礼,目送车队离开。
这一次,他的心情更加复杂。
他希望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希望这场雨很快会停,希望一切平安无事。
但如果他的担忧成真……
他不敢再想下去。
中午时分,雨又渐渐大了起来,风也变得更急。
刘建国听到院子里有人议论,说镇子低洼的东街那边,积水已经没过小腿了,一些临街的店铺进了水。
还有人嘀咕,说上游下来的水挺急的,河水涨得很快。
不好的预感像冰冷的蛇,缠绕上刘建国的心头。
他几次想再给县水利局打电话,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他知道,自己人微言轻,打再多电话也无济于事,只会惹人厌烦。
他只能继续守在这个小小的门卫室里,通过观察和零星听到的消息,拼凑着外面的情况。
下午,马镇长一行回来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凝重和疲惫。
衣服湿透了,裤腿上沾满了泥浆。
看来外面的情况不容乐观。
马黎昕下车时,眉头紧锁,快步走向主楼,一边走一边对跟在身边的办公室主任周丽芳和水利站长吩咐着什么,语气急促。
经过门岗时,他甚至没有像往常那样瞥一眼门卫室,完全沉浸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里。
刘建国看着马镇长疲惫而焦虑的背影,心里并没有丝毫“果然被我料中”的快意。
反而充满了担忧。
如果连马镇长都感到棘手,那说明情况可能真的比较严重了。
他注意到,和陈文强副书记一起坐在后面面包车里回来的几个镇干部,脸色也都不太好。
但陈文强本人的表情却相对平静,甚至嘴角似乎还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那种平静,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刘建国的心,沉得更深了。
这场雨,考验的不仅仅是防汛能力,恐怕还有这镇政府大院里的暗流涌动。
![]()
05
夜幕再次降临,雨却没有停歇的意思,反而演变成了真正的暴雨。
狂风裹挟着豆大的雨点,疯狂地抽打着门窗,发出骇人的声响。
镇政府大院里早已空无一人,只有门卫室还亮着孤灯。
主楼里,二楼会议室灯火通明。
临时防汛指挥部就设在那里,马黎昕镇长和一众干部正在紧急开会。
刘建国站在门卫室窗边,能隐约听到主楼那边传来的、被风雨声模糊了的嘈杂人声和电话铃声。
气氛显然十分紧张。
他坐立难安,内心的焦虑达到了顶点。
根据他听到的零碎消息和自身的判断,上游红旗水库的情况肯定非常危急了。
一旦溃坝,下游沿岸的数个村庄,包括镇子的一部分,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他几次拿起电话,想直接打到会议室,找马镇长或者任何一个能主事的人,再次陈述利害。
但手指每次碰到冰凉的按键,又缩了回来。
他以什么身份去打这个电话?一个看大门的。
他的话,会有谁听?尤其是在白天那封信被无视之后。
现在打过去,除了添乱,惹人反感,恐怕起不到任何作用。
这种无力感,几乎要将他吞噬。
他想起很多年前,那个同样暴雨如注的夜晚。
当时他还是县水利局的年轻技术员,跟着老工程师在一线抢险。
他们发现了一处堤坝的管涌险情,情况万分危急。
老工程师当机立断,一边组织抢险,一边让他立刻赶回县里,直接向时任防汛总指挥的县长汇报。
他冒着生命危险,连夜驱车赶回县城,闯进会议室,浑身湿透、气喘吁吁地报告了险情。
那位县长虽然一开始对他的冒失有些不满,但听完他的汇报,立刻重视起来,迅速调配力量支援,最终化解了那场危机。
那时,他的话有人听,他的专业判断受到尊重。
而现在……
刘建国苦涩地摇了摇头。
今非昔比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快到晚上十点时,雨势似乎达到了一种疯狂的顶点。
风声凄厉,如同鬼哭。
突然,门卫室的电话刺耳地响了起来。
刘建国心头一跳,立刻抓起听筒。
“喂?门卫室。”
“老刘!是我,周丽芳!”
电话那头传来周丽芳焦急万分的声音,背景音十分嘈杂,“马镇长让你立刻到二楼会议室来!快!带上手电筒,穿上雨衣!快!”
周丽芳的语气是从未有过的惊慌失措,甚至带着一丝哭腔。
“出什么事了?”
刘建国的心猛地沉了下去。
“水库……红旗水库那边联系不上了!电话打不通,派去查看的人也没消息传回来!马镇长快急疯了!你快来!”
周丽芳的声音带着颤抖。
“我马上到!”
刘建国放下电话,手有些发抖。
最担心的事情,可能还是发生了。
他来不及多想,抓起墙上的旧雨衣和手电筒,锁好门卫室的门,顶着狂风暴雨,深一脚浅一脚地冲向主楼。
雨水像鞭子一样抽打在他的脸上,几乎让他睁不开眼。
他跑到主楼门口,浑身已经湿透。
值夜班的保安显然也得到了通知,立刻给他开了门。
刘建国快步跑上二楼,推开会议室的门。
一股紧张得几乎要爆炸的气氛扑面而来。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马黎昕镇长脸色铁青,站在会议桌首位,双手撑着桌面,身体前倾,正对着电话怒吼:“再派人去!必须搞清楚水库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立刻!马上!”
他的声音嘶哑,充满了焦虑和愤怒。
周丽芳和其他几个干部围在旁边,个个脸色苍白,神情惶恐。
陈文强副书记坐在稍远一点的椅子上,眉头紧锁,手指间夹着烟,看不出具体表情,但眼神深处似乎藏着一丝复杂难明的东西。
墙上挂着的简易地图上,红旗水库的位置被红笔醒目地圈了出来。
看到刘建国进来,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到了他身上。
那些目光里,有疑惑,有审视,有期待,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
马黎昕也转过头,看向刘建国。
他的眼神锐利,带着血丝,充满了压力和审视。
这还是刘建国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正式地与这位新镇长对视。
“老刘?”
马黎昕开口,声音依旧沙哑,带着一丝不确定,“白天周主任转交的那封信,是你写的?”
“是,马镇长。”
刘建国挺直了湿漉漉的脊背,平静地回答。
雨水顺着他的头发和雨衣往下滴落,在地板上形成一小滩水渍。
“你在信里说,红旗水库有溃坝风险?”
马黎昕紧紧盯着他,语气急促。
“根据我的经验和目前掌握的降雨情况判断,风险极高。”
刘建国语气沉稳,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清晰有力,“水库坝体老化,持续超高水位运行,加上库区可能的滑坡壅塞,极易发生险情。”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窗外的风雨声和沉重的呼吸声。
马黎昕的目光在刘建国脸上停留了几秒钟,似乎在判断这个浑身湿透、貌不惊人的老门卫话语的可信度。
然后,他猛地一挥手:“好!你现在就把你的判断,详细说一遍!快!”
06
刘建国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知道,这是关键时刻,必须抓住机会。
他走到地图前,无视了周围那些复杂的目光,开始清晰、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判断。
他没有引用复杂的数据——因为手头也没有确切数据。
而是完全基于对本地水文地质的深刻了解、对这场暴雨特性的分析,以及多年积累的经验。
他指出了水库坝体最可能出险的几个薄弱环节。
分析了上游来水情况和库容压力。
预判了如果发生险情,洪峰可能到达下游各关键点位的时间和大致水量。
甚至提出了几个应急抢险的初步建议方向。
他的语言朴实,但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每一句话都切中要害。
完全不像是一个普通门卫能说出来的话。
会议室里的人们,从一开始的怀疑和观望,渐渐变得专注起来。
就连一直沉默不语的陈文强,也坐直了身体,眼神锐利地打量着刘建国。
马黎昕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打断刘建国,追问一些细节。
刘建国都一一给予了清晰、专业的回答。
“你怎么会懂这些?”
马黎昕听完,忍不住问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惑。
刘建国沉默了一下,简单答道:“我以前在县水利局工作过一段时间。”
他没有多说过去的辉煌,也没有提被贬的原因。
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
马黎昕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
他转向众人,语气坚决:“情况紧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立刻按照最坏打算进行部署!”
他迅速下达了一连串指令:第一,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代价,尽快恢复与水库管理所的联系,获取第一手情况。
第二,立即组织力量,加强对水库下游沿岸地区的巡查,利用一切手段发布预警,动员低洼地带群众立即向高处转移。
第三,将险情立即上报县防汛指挥部,请求支援和专业抢险力量。
第四,镇里所有干部,除必要留守人员外,全部下沉到各村社,组织群众转移和抢险。
指令清晰,条理分明,显示出了马黎昕在危机面前的决断力。
干部们立刻行动起来,会议室里一片忙碌。
马黎昕走到刘建国面前,看着他,眼神复杂。
有审视,有疑惑,也有一丝刚刚萌芽的重视。
“老刘,你熟悉情况,对下游地形也了解。你跟着周主任,一起去负责镇子东街低洼地带的群众转移工作。一定要注意安全!”
刘建国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答应下来。
能被指派任务,意味着他的价值得到了暂时的认可。
周丽芳找来一件救生衣让刘建国穿上,然后两人带着几个年轻的镇干部,冒着瓢泼大雨,冲进了漆黑的夜幕中。
镇子东街已经是一片汪洋。
积水最深的地方齐腰,水流湍急。
断电了,只有手电筒的光柱在雨幕和积水中晃动。
哭喊声、呼救声、催促转移的喇叭声,混杂在风雨声中,显得格外混乱和恐慌。
刘建国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周丽芳一起,深一脚浅一脚地挨家挨户敲门,劝说、协助居民转移。
他不再是那个沉默寡言的门卫老刘。
此刻,他仿佛又变回了当年那个奋战在抗洪一线的水利工程师。
指挥若定,经验丰富,给慌乱的人们带去一丝安定。
他判断水流的走向,选择相对安全的转移路线。
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
他的沉稳和专业,连周丽芳和同行的年轻干部都感到惊讶和钦佩。
然而,险情的发展比预想的还要快。
凌晨时分,上游传来更加令人心惊的消息:红旗水库确认出现重大险情,坝体出现裂缝,有溃决的危险!
县里调派的抢险队伍被塌方的道路阻挡,一时无法赶到。
消息传来,指挥部里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马黎昕脸色惨白,拳头紧握,他知道,最坏的情况可能无法避免了。
一旦水库溃坝,下游将是一片泽国。
现有的转移速度和措施,远远不够!
就在这绝望的氛围弥漫之时,镇政府大院门口,突然出现了几束强烈的汽车灯光。
一辆挂着省政府牌照的越野车,艰难地涉水驶到了大门口。
车门打开,一个穿着防汛雨衣、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下了车,在随行人员的簇拥下,快步走向主楼。
他脸色凝重,目光锐利,正是因公路过本地、得知灾情后立即赶来了解情况的省政府秘书长,韩炫明。
![]()
07
韩秘书长的突然到来,让本就紧张的镇政府大院更增添了几分不寻常的气氛。
虽然他是因公路过、临时前来视察灾情,但其身份地位,足以让镇里这些基层干部感到巨大的压力。
马黎昕立刻从二楼指挥部迎了下来。
尽管身心俱疲,他还是强打精神,向韩秘书长简要汇报了当前的严峻形势和已采取的应急措施。
韩炫明听着汇报,眉头紧锁,不时提出一些关键问题。
他的语气沉稳,但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显然,他对防汛救灾工作非常内行。
汇报在门厅进行,风雨声透过门缝传进来,气氛压抑。
刘建国刚刚协助转移完一批群众,浑身泥水,疲惫不堪地回到大院,想回门卫室喝口水,稍微歇息一下。
他低着头,尽量不引起注意,想从旁边绕过去。
然而,就在他经过门厅,即将走向侧面走廊时,一个身影挡在了他的面前。
刘建国下意识地抬起头,看到了一张有些熟悉,却又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的中年男人的脸。
对方正目光灼灼地盯着他,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和激动。
韩炫明原本正在听马黎昕的汇报,眼角的余光瞥见了那个浑身湿透、满身泥浆、低着头走过的身影。
起初他并未在意,但那个身影的轮廓,那种沉稳的气质,莫名地触动了他记忆深处某个尘封的角落。
他忍不住多看了一眼。
就是这一眼,让他如遭雷击,瞬间愣在原地。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顾正在进行的汇报,韩炫明一步跨出,拦住了刘建国。
“你……你是……刘工?刘建国工程师?”
韩炫明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他紧紧盯着刘建国的脸,试图从那张饱经风霜、刻满皱纹的脸上,找出记忆中的模样。
刘建国愣住了,茫然地看着眼前这位气度不凡、显然是大人物的陌生男子。
马黎昕、周丽芳、陈文强以及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
不明白韩秘书长为何会对一个浑身泥水的门卫如此激动。
“您是……?”
刘建国迟疑地问道,脑海里飞快地搜索着记忆。
韩炫明猛地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了刘建国那双沾满泥水、粗糙不堪的手。
他的手因为用力而微微发抖。
“老刘!是我啊!韩炫明!二十年前,在龙王河口那次大洪水!要不是你拼死把我从洪水里拽上来,我早就没命了!你……你还记得吗?”
韩炫明的声音哽咽了,眼圈瞬间红了。
这句话,如同一声惊雷,在寂静的门厅里炸响。
所有人都惊呆了,包括马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