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5 日,中国财政部在香港成功发行 40 亿美元美元主权债券。谁也没料到,这场常规发债引发全球资本疯抢,认购资金飙至 1182 亿美元,认购倍数高达 30 倍。其中 5 年期债券更是热度爆表,认购倍数突破 33 倍,创下历史纪录。
同一时期,美国财政部发行同期限国债,场面却格外冷清。其认购倍数仅为 2.6 倍,远低于中国债券的火爆程度。两国债券利率相近,资本却毅然选择站队中国,美国的信誉下降程度可见一斑。
面对这样的惨淡对比,美联储终于急了,紧急踩下刹车。
![]()
中国发行“美元债券”
中国此次发债的市场反应,用 “人气爆棚” 形容毫不为过。1182 亿美元的认购额,追逐的只是 40 亿美元的发行额度,相当于每一张 “入场券” 都引来 29 倍资金争抢。
这一热度远超过去几年中国历次美元债发行,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焦点事件。
作为对比,美国近期发行的国债,认购倍数始终徘徊在 2.5 至 2.7 倍之间。放在历史维度看,这一数据已处于偏低水平。
要知道,美国国债曾长期占据全球 “资本避风港” 的宝座,如今却在发债市场遇冷,背后的信号值得高度警惕。
![]()
全球资本的取舍,核心答案藏在 “信用” 二字里。投资者疯抢中国债券,并非因利率更高,而是被中国过硬的信用背书吸引。3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持续稳定的贸易顺差,搭配稳健的宏观政策与高效治理能力,让国际资本放心押注。
中国的偿债能力稳定性,在全球范围内远超多数国家。这种基于基本面的信任,让中国债券在国际市场中形成独特吸引力,成为资本避险的优选标的。
反观美国,如今已深陷债务泥潭难以自拔。联邦政府债务总额早已突破 38 万亿美元,且增速仍在不断加快,债务运转压力空前。
高利率环境让美国债务负担雪上加霜。一旦后续出现加息或经济放缓,不断膨胀的债务雪球可能直接压垮美国金融系统。
美国政治极化更是加剧了市场担忧。国会 “关门” 闹剧频频上演,财政预算谈判磕磕绊绊,政府治理能力持续遭到质疑。资本市场最惧怕的就是不确定性,而美国当前的政治生态,恰恰让全球资本望而却步。
![]()
“资本避风港”
很多人满心疑惑:中国并不缺美元,为何还要主动发行美元债?答案其实藏在战略布局里。此次发债的核心目的,绝非简单融资,而是借全球资本市场的舞台,实现多重长远目标。
首要目标,是打造中国版 “资本避风港”。过去数十年,全球一有风吹草动,资本就会自动流向美国国债,“美元资产最安全” 的认知早已深入人心。但这一逻辑并非天生注定,而是长期市场塑造的结果。
中国此次发债用实打实的数据证明:全球资本的安全选项不止一个,资金配置完全可以拥有 “B 计划”。当中国债券的认购热度碾压美债,意味着其已具备成为安全资产替代品的潜力,打破了美国的独家垄断。
![]()
资本一旦有了选择,就不再会被动接受美国主导的金融节奏。
其次,这也是中国为全球金融秩序 “增加变量” 的关键一步。长期以来,西方频频炒作 “债务陷阱” 论调,污蔑中国通过贷款控制发展中国家,试图抹黑中国的国际金融形象。
如今中国用市场化方式筹集美元资金,再以更合理的利率和条件,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支持,形成了强有力的 “金融盾牌”。这种公开透明的市场化操作,直接戳破了西方的虚假叙事,赢得了更多国家的信任。
以非洲部分国家为例,这些国家正深陷美元债务压力,面临违约风险。中国可将发债筹集的资金,以更低利率为其提供再融资支持,帮助其摆脱债务困境,同时避开西方金融机构的恶意 “狙击”。
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彻底打破了西方 “先贷款再控制” 的霸权逻辑,让发展中国家看到了新的融资希望。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受益,西方在全球金融领域的话语权被逐步削弱,多极化金融秩序加速成型。
![]()
更深层次的布局,在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发行美元债用来筹集全球美元资金,然后去支持合作伙伴经济发展,而这些国家未来可用人民币或资源偿还,如此一来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比重自然上升。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激进变革,而是滴水穿石的稳健推进。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美元在全球交易中的占比被逐步稀释,国际货币格局从单一主导转向多元分散,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
人民币在全球贸易和储备中的比重每上升一分,就会对美元的 “安全资产” 地位形成一次冲击。更关键的是,这会直接限制美国回收海外美元的能力,让美联储通过美元回流调控经济的工具箱逐渐失灵。
![]()
中国此次 40 亿美元的发债操作,看似规模不大,却在潜移默化中动摇了美国金融霸权的根基。
第一个直接影响,是美国的融资成本可能被迫抬高。全球资本的总量有限,当越来越多资金涌向中国债券,美国要想吸引足够资本,就只能被迫提高国债利率。这对本就债台高筑的美国财政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第二个影响是美联储的政策操作空间被大幅压缩。当前高利率已让美国经济承压,而中国债券的吸金效应加剧了美元回流压力。美联储既要应对通胀难题,又要兼顾经济疲软的现实,降息变得更加艰难。
此前美联储的激进加息已引发诸多经济风险,如今却陷入 “加息难、降息更难” 的两难境地。面对中国带来的市场变量,美联储只能踩下政策 “急刹车”,在紧平衡中缓慢煎熬,调控主动权大幅丧失。
![]()
最深远的影响,在于美元金融霸权的根基开始摇晃。长期以来,美债凭借 “最安全、最流动” 的信誉,成为美元霸权的核心支柱,支撑着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回顾历史,英镑霸权的退场,正是从全球资本对其信心下滑开始,逐步丧失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如今美债遇冷、中国债走俏的现象,或许正是新金融格局开启的历史起点。
面对这一趋势,美国会如何应对?短期内,其大概率会通过西方媒体放大中国金融风险,制造负面舆论,或借助国际金融组织试图向中国施加压力,阻碍资本向中国流动。
但这些短期手段难以改变长期趋势。资本的流向终究由价值和安全决定,若美国不能从源头解决债务膨胀、政治内耗等核心问题,仅靠外部打压根本无法阻挡全球资本的理性选择。
关键症结在于,美国国内政治早已陷入深层次僵局。两党争斗不休,财政改革举步维艰,即便是意识到债务问题的严重性,也难以形成共识推进实质性调整。
![]()
与其说美国是被中国 “抢了风头”,不如说是自身失了分。债务失控、治理失效、政策短视,这些问题共同消耗了美国的国际信誉,让全球资本逐渐失去信心,这才是美债遇冷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崛起
此次发债也是中国主动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战略性举措。以香港为发行地,既强化了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向全球提供了稀缺的高质量资产。
更重要的是,中国主权美元债的常态化发行,为中资企业跨境融资提供了关键定价基准。主权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成为中资企业海外发债的核心参考,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与不确定性。
在当前高债务、高通胀、地缘政治紧张的全球环境下,资本的偏好正在发生深刻转变。过去追逐高利率的短期思维逐渐淡化,内在的 “确定性” 成为资本最看重的核心要素。
中国显然精准把握了这一趋势。此次发债并非 “缺钱借钱”,而是 “借势立信”,通过市场化操作向全球展示自身的信用实力与发展稳定性,进一步巩固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
特朗普或许没想到中国敢如此果断布局,更没想到全球资本会如此坚定地站队中国。但这一切的发生,都有其必然逻辑。中国的崛起不是偶然,美国的困境也非一日之寒。
未来,中国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以稳健的发展巩固国际信誉,以互利共赢的理念推动全球金融治理变革。
而美国若不能正视自身问题,继续沉迷于霸权思维,忽视资本市场的真实诉求,其在全球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削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一规律在金融领域同样适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