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歼-20与攻击-11无人机在微电影《梦远》中同框飞行时,美国军事观察家突然意识到,解放军空军正在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装备升级之路。这个由歼-16D电子战机、歼-20隐身战机和攻击-11无人机组成的"踹门三剑客",既不是简单的代际叠加,也不是对美式装备的模仿,而是中国特色的功能互补型空中打击体系。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歼-16D的加入暴露出解放军的独特思路。这款基于四代机平台改进的电子战机,与五代隐身战机混编作战,打破了美军"全隐身化"的教条。在台海作战想定中,歼-16D率先实施电磁压制,攻击-11负责穿透突防,歼-20则专注制空作战,这种分工让每型装备都能发挥最大效能。相比美军执着于隐身性能的"忠诚僚机"计划,中国空军更注重实战中的系统配合。
![]()
image
攻击-11的设计哲学尤其值得玩味。这款采用飞翼布局的隐身无人机,却在机腹保留了光电探测窗口,这种"隐身+侦察"的复合设计,在美军X-47B等同类装备上从未出现。这意味着中国工程师没有简单复制外国方案,而是根据"先瘫痪敌方防空再实施打击"的作战逻辑,自主开发出兼顾隐蔽性与战场感知能力的原创装备。
![]()
image
回顾解放军空军装备发展史,从歼轰-7到歼-20再到攻击-11,始终贯穿着清晰的"踹门"技术脉络。早期的歼轰-7需要电子战飞机护航才能突破防空网,到歼-20时代已能独立执行隐身突防任务,如今攻击-11的出现更将突防伤亡风险降为零。这种渐进式创新路径,既避免了美军F-35项目那样的技术冒进,又确保了每一代装备都能实质提升体系作战能力。
![]()
image
值得注意的是,这套组合已经进入实战化部署阶段。空军宣传片展示的三机编队并非试验场摆拍,而是常态化训练的缩影。当美军还在测试"无人机僚机"概念时,解放军已将有人-无人协同战术普及到作战部队。这种快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战斗力的能力,或许比单一装备性能更值得关注。
从歼轰-7的艰难踹门,到歼-20的隐身突防,再到攻击-11的无人先锋,中国空军用三十年时间构建起多代装备协同的"踹门"体系。这种立足现有条件、聚焦核心需求的装备发展逻辑,正在改写现代空战的规则手册。当美国还在纠结第六代战机技术指标时,解放军用实战编队证明:未来空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单一装备的代际领先,而在于体系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