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视为“揽储利器”的长期限定期存款库存“告急”。近日,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发布调整存款利率通知,在对3个月至3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进行调降的同时,明确“取消5年整存整取定期存款”。
![]()
取消、下架、售罄,村镇银行率先行动
据第一财经,11月初,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关于调整该行存款利率的相关公告。在公告中,这家村镇银行表示,综合考虑同业机构的利率水平,自2025年11月5日起,对定期人民币存款利率进行调整,取消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据了解,这是业内首家在公告中明确取消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的商业银行。
事实上,除了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已有多家银行虽未明确公告,但却在存款页面“暗中”下架了5年定期存款产品。
例如,昆都仑蒙银村镇银行于11月3日起下调了定期存款利率,调整后,5年期存款利率不再显示,对此,该行工作人员对记者称,5年期存款产品已经下架。
湖北荆门农商银行于11月12日下调了定期存款利率,50万元起存的特色产品“福满存”,同样5年期缺位。
在民营银行阵营中,据统计,已有7家银行的存款页面下架5年期定期存款,包括客商银行、网商银行、苏商银行、中关村银行、亿联银行、华瑞银行、新安银行。其中,中关村银行、亿联银行、苏商银行等不仅下架了5年定期存款,同时还下架了3年定期存款。
比如,中关村银行在公告自10月24日起下调存款利率的同时,标明整存整取3年期产品、5年期产品下架。
![]()
另外,包括蓝海银行、华通银行在内的两家民营银行,虽然页面还显示有5年定期存款,但处于售罄状态。
不仅5年期定期存款正被中小银行抛弃,5年期大额存单也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近乎“集体消失”,第一财经查阅6家国有大行及多家股份行,已经找不到5年期大额存单的在售入口。
同时,有部分城商行将5年期大额存单划入限售行列,用作“新客专享”或“私行专享”等。
另据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查看多家银行APP并走访几家银行网点发现,不少银行的特色存款产品、大额存单最长存期仅为3年。
定存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1.9%到顶,大行利率更低
记者走访核实,省内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地方中小银行的定期存款年化利率已告别“2时代”。其中,利率最高的为渤海银行3年期定存,年利率1.9%,起存门槛1万元;利率最低的是中国农业银行1年期定存,仅0.95%,起存金额低至50元。
![]()
中国农业银行1年期定存年利率为0.95%
根据记者调查数据对比,国有大行与中小银行的定价策略分化明显。建设银行1年、2年、3年、5年期利率分别为1.1%、1.2%、1.55%、1.6%,较去年年中下调60BP至55BP;恒丰银行同期限利率为1.4%、1.3%、1.85%,半年内降幅达30BP至50BP。中小银行方面,济南农商银行、齐鲁银行等利率集中在1.1%-1.9%区间。
今年8月,上海的徐女士在当地一家建设银行定存10万元整,起息日为2025年8月26日,到期日为五年后,存单显示到期利息4650元。“这钱我暂时用不着,干脆存一个时间长一点的,(存)3年能接受,5年(时间)就有点长了。”徐女士说。
![]()
值得关注的是,天津银行出现利率倒挂:1万元起存的1年期定存利率1.5%,2年期仅1.45%,长期限产品收益反而更低。“这是银行控制长期负债成本的主动调整,反映市场对长期利率下行的预期。”该行客户经理解释。
“国有大行品牌优势强,客户基础庞大,无需通过高利率吸储;而中小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则需以价格优势争夺市场份额。”恒丰银行(济南泺源支行)一位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5年期定期存款或悄然离场
事实上,去年末今年初,也曾出现过部分银行下架5年期存款的情况。5年期存款的悄然退场,是银行业在净息差持续收窄巨大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从上市银行三季报披露的数据来看,当前,银行业整体仍面临净息差收窄压力。加强负债成本管控,以更精细化的管理来平衡规模、成本,既是金融管理部门引导的方向,也是银行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必由之路。
对此,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认为,年末年初是银行揽储的关键时节,面对揽储需求与负债成本管控平衡问题,考虑到净息差压力,银行通过下架长期存款产品甚至下调长期存款利率,优化负债结构,应对存款定期化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
除了净息差的因素外,也有客户方面的考量,一位银行人士对记者说,如今,5年期存款利率普遍低于3年期,相对来说性价比较低,“很多客户都不愿意存5年期的了。”她说。
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5年期存款的悄然退场,是银行业在净息差持续收窄巨大压力下的必然选择。2025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显示,今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环比一季度又下滑了0.01个百分点,较年初下滑0.1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于11月11日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专栏文章《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中阐述,存款利率是银行的主要负债成本率,贷款利率是银行的主要资产收益率。存贷款利率总体上同向变动,但是由于重定价周期差异、银行“内卷式”竞争等因素影响,贷款利率下降快,存款利率下降慢,会压缩银行净息差,制约银行持续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认为,银行及市场对未来利率走势有进一步下降的预期,部分银行根据自身负债结构调整揽储策略,降低长期负债水平,停售长期定期存款产品。
事实上,去年末今年初,也曾出现过部分银行下架5年期存款的情况。对此,艾亚文认为,年末年初是银行揽储的关键时节,面对揽储需求与负债成本管控平衡问题,考虑到净息差压力,银行通过下架长期存款产品甚至下调长期存款利率,优化负债结构,应对存款定期化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
除了净息差的因素外,也有客户方面的考量,一位银行人士对记者说,如今,5年期存款利率普遍低于3年期,相对来说性价比较低,“很多客户都不愿意存5年期的了。”她说。
对于明年银行的净息差走势,艾亚文认为,资产收益率目前仍处于下行通道,银行优化业务结构,推动资产负债业务提质增效,负债端结构调整,负债成本率进一步改善,预计净息差短期有望企稳,但长期来看净息差压力仍然较大。
2025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完善利率调控框架,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加强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低息差时代银行“攻守战”
这场长期限存款产品的“退场”背后,是银行业深层次的盈利模式重构。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银行传统的高息揽储、低息放贷盈利逻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2025年二季度,银行净息差已跌至1.42%。而在贷款端,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下行,企业与居民贷款利率不断走低,进一步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
在2025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亦有银行管理层提到了压力二字,反映出行业整体经营环境依然严峻。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指出,在外部政策环境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目前净息差处于相对低位,受资产收益率下行以及存款定期化趋势等因素影响,初步预计四季度息差仍面临一定压力。
在此背景下,压降长期高息存款,成为银行控制负债成本、稳定净息差的关键举措。兴业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林舒透露,下一步该行将通过抓实定期存款到期对接、优化存款产品组合配置、加快拓展结算性存款等措施,进一步稳定存款规模,夯实负债基础。
由此可见,银行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调整,加速推动负债结构优化和经营模式转型,以在低息差时代寻求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未来银行的期限结构将越来越趋向于短期化调整,尤其注重灵活搭配各类理财产品,这将成为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王红英进一步指出,为增强客户黏性、进一步稳定客户关系,银行需要提升财富管理能力,在保障客户基本收益的同时,提升综合回报水平。
“未来,预计银行倾向于优化负债结构,提供更多中短期存款产品,通过压降高成本存款占比,提高活期存款和低成本核心存款的比例,降低整体负债成本,并通过客户分层、财富管理等综合服务来平衡盈利与客户需求,”廖鹤凯如是说道。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央视新闻、第一财经、潮新闻、红星新闻、海报新闻、北京商报等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