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打开行情软件,新能源板块又双叒叕爆了。宁德时代8个点,天宏锂电26个点,满屏的涨停板看得人眼花缭乱。但你知道吗?就在三个月前,这个板块还在底部趴着,多少人割肉离场?现在看着K线图捶胸顿足。
![]()
一、牛市里的残酷真相:70天暴跌你敢信?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从去年9月24日到今年10月底这265个交易日里,竟然有112天是下跌的。更夸张的是,其中70个交易日指数单日涨跌幅超过1%。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所谓的"牛市",其实每天都在上演过山车行情。
我见过太多散户朋友,牛市里反而亏得更多。为什么?因为他们总以为牛市就该死拿不放。但现实是,现在的市场每天成交2万亿以上,机构根本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把股票拉高几倍才能出货。只要跟风盘足够多,随时可以套现走人。
还记得2019年的东方通信吗?行情还没启动就涨了10倍;2021年九安医疗也是短期10倍。这些妖股为什么都出现在熊市?因为那时候市场冷清,必须靠这种极端走势才能吸引眼球。现在呢?随便一个消息就能引爆整个板块,机构何必费那个劲?
二、新能源暴涨背后的量化密码
看看今天的新能源行情,政策利好、需求旺盛、技术突破三重加持。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每次都是等股价涨上去了,我们才后知后觉?
我用量化系统跟踪这个板块已经三年了。早在两个月前,"机构库存"数据就显示有资金在悄悄布局。什么是"机构库存"?简单说就是反映大资金活跃程度的指标。当这个指标持续活跃时,说明不是游资一日游,而是正规军在有序建仓。
![]()
看这张图就明白了:虽然股价反复震荡(上图K线),但"机构库存"(下图橙色柱体)始终活跃。这就是典型的"进一退三"洗盘手法——涨得慢、调得久,专门折磨散户耐心。
三、血泪教训:我见过的两种极端错误
第一种是"打死不卖派"。有个朋友从去年就重仓某锂电池股,中间经历三次20%以上的回调。每次我都看到他的"机构库存"在减弱,建议适当减仓。结果人家搬出巴菲特名言:"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分钟"。最后确实熬到了反弹,但算算时间成本,收益率还不如货币基金。
第二种是"惊弓之鸟派"。另一位朋友今年抓到了光伏龙头,涨了15%就赶紧落袋为安。结果错过后面120%的涨幅。我问他为什么卖?他说:"那天收盘跌破5日线了呀!"可笑的是,"机构库存"当时正创半年新高。
![]()
最惨的是这张图里的情况:股价五连阳看似要突破,"机构库存"却悄然消失。这种诱多陷阱光看K线根本识别不了。
四、十八年量化老手的肺腑之言
用了十八年量化系统,我最大的感悟是:市场永远在变,但人性永远不变。机构深谙散户心理——涨了贪心不肯卖,跌了恐慌赶紧跑。所以他们发明出各种花样:假突破、长上影、破位反抽…
怎么破解?说穿了很简单——看清资金本质。就像今天的新能源行情:
六氟磷酸锂涨价→反映在原材料期货数据里
政策利好→体现在研报突然增多
技术突破→专利申报量激增
这些数据我的系统都能实时监控。但普通散户呢?还在看MACD金叉死叉。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三个忠告
忘记技术指标:那些都是给散户看的障眼法。重点看资金流向和交易行为数据。
建立量化思维:把情绪化的"我觉得"变成数据化的"系统显示"。我的自选股里有30%仓位永远跟着"机构库存"走。
用工具弥补劣势:散户对抗机构就像小米加步枪打航母战斗群。不借助量化工具根本没法玩。
最后说回开头的新能源行情。确实很诱人对吧?但请先问问自己:如果明天就开始调整,你的交易系统能及时发出预警吗?
声明: 本文所有市场数据及案例均来自公开渠道收集整理,仅代表个人观点供交流参考。文中提及的量化分析方法为作者长期实践总结,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金融市场风险莫测,请读者理性判断、审慎决策。若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再次强调:本人从未建立任何收费群或推荐具体标的,谨防诈骗。(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