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刚过半,不少人去银行取现金都被各种规定整得一头雾水——有人取1万就被要求扫码报备,有人取5万却全程没人多问一句。为了摸清各地银行的真实执行标准,我们特意在11月10-12日跑了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5省10家银行网点,实测结果差异大到让人咋舌,这份攻略大家赶紧存好,免得白跑冤枉路。
先说说那些让人折腾到崩溃的网点。东营的银行简直是“严格天花板”,其中中国银行东营某支行的门槛最离谱,1万以上取款就得扫公安局的报备码。柜员拿着手机给我们展示页面,身份证号、取款用途、银行卡号都得填,填完还得等系统核实,一套流程下来快十分钟,急着用钱的话能把人逼疯。
旁边的建行东营东城支行更较真,3万以上取款光说用途可不行。我们试着说用途是“包红包”,柜员立马追问“是结婚用还是过节用”,还说要是拿不出结婚照或者家庭群聊天记录佐证,可能得联系家属确认。刚好遇到一位律师取4万现金,因为不想列详细购物清单,跟柜员僵持了半小时,最后干脆放弃取款走了。柜员也是一脸无奈,念叨着“都是怕有人被骗,我们担不起责任”。
河南平顶山的两家网点也没松多少。建行、农行的平顶山某支行,都把扫码报备的线划在了2万。我们特意测试了下,没带手机的话,柜员会帮忙手写登记,但身份证、取款金额、用途这些信息一项都不能少。工作人员叹了口气说,前段时间有个老人非要取2万给骗子转钱,他们劝了半小时没用,最后只能报警,现在严点也是没办法的事。
再看那些让人省心的网点,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中国银行绍兴某支行的工作人员最干脆,我们问取5万要不要登记,对方头都没抬就说“不用”。后来又追问“取10万呢”,工作人员笑着解释:“只要现金够,想取多少都行,顶多顺口问一句钱是不是刚转进来的,怕你被骗。”
安徽中国银行枞阳某支行也挺宽松,5万以上才要扫码填信息。我们取3万的时候,柜员就随口问了句“是自己用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不到两分钟就办好了。对比东营的网点,这里的流程简直像开了绿灯。
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实测网点都存在“取钱严、存钱松”的情况。长沙农行天心区某支行最明显,我们试着存20万现金,柜员就看了下身份证、刷了个脸,前后不到三分钟就办完了。可转头问取2万现金,柜员立马追问“钱要给谁”“跟对方熟不熟”,态度反差大得让人不适。
建行长沙某支行的员工说得很实在:“存钱是给银行送钱,风险低;取钱就不一样了,万一真是给骗子送钱,我们没拦住就得担责。”这话虽然直白,却也道出了基层网点的无奈。
其实大家有这困惑也正常,毕竟8月份央行等三部门的征求意见稿,已经明确取消了5万以上存取款登记来源用途的硬性要求。可为啥到了基层,反而出现1万就要报备的情况呢?
我们特意联系了东营市反诈中心,对方明确表示,从没要求银行1万取款就要报备,这是银行自己加码的措施。而银行这边也有苦衷,现在电信诈骗太多,尤其是老年人被骗案例频发,有时候柜员劝半天都没用,只能靠严流程把关。
但过度核查也确实折腾人。有网友吐槽,取3万给老人治病,被要求拿病历;还有人取2万养老钱,被柜员逼着给子女打电话核实。更离谱的是,同一家银行不同网点标准还不一样,东营另一家建行网点就说“5万以内取现不用说明用途”,让人摸不着头脑。
值得一提的是,10月份央行出的“受益所有人识别”征求意见稿,其实已经指明了方向。简单说就是银行别搞“一刀切”,用大数据精准监管就行。比如有人经常半夜给陌生账户转钱,就重点核查;要是像开小卖部的商户,每天固定时间取零钱,就简化流程,这才是合理的做法。
实测下来我们发现,银行反诈的初衷没问题,但把所有储户都当成潜在风险对象,用繁琐流程来规避责任,实在得不偿失。11月律师周筱赟取4万被过度盘问的事,已经给银行提了醒。
现在各地银行的执行标准差异这么大,不仅折腾老百姓,也违背了新规松绑的初衷。毕竟我们要的是安全的金融环境,不是取个钱还要自证清白的麻烦体验。
![]()
你们最近去银行取现金遇到过奇葩规定吗?是被反复追问用途,还是一路顺畅办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也给其他人避避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