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儿唠点历史里的“反事实”,要是19世纪末大清没把琉球国给弄丢,日本那波侵略,说不定根本翻不起浪?
你可能要问,琉球不就是个弹丸小国吗?咋就能挡住日本?别急,咱先把这事掰扯清楚。
琉球不是“小弟”,是大清的“海上篱笆”
先说说琉球和大清的关系,人家可不是随便凑数的藩属国,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琉球国王就得大清皇帝册封,每年上供,逢年过节还得派使者来北京请安,这一绑就是几百年。
更关键的是地理位置,琉球就在台湾和日本九州之间,相当于大清东南沿海的“前哨站”。你想啊,要是家里院墙根儿有棵大树,既能帮你挡雨,还能让你看着外面有没有人偷摸摸进来,你会砍了它吗?大清偏就砍了。
1879年日本动手吞琉球,琉球国王赶紧派使者渡海找大清求救。史料里说,那使者跪在李鸿章府门口,头都磕出血了,哭着喊:“我琉球给大清当了几百年儿子,现在爹被人打了,您总不能不管吧?”
可李鸿章咋说的?他觉得日本“船坚炮利”,怕惹祸上身,愣是没点头。甚至后来日本说“把琉球分一半给中国”,李鸿章还嫌麻烦,直接拒绝了。
就这么着,琉球成了日本的“冲绳县”。
丢琉球不是丢块地,是把“防狼门”拆了
很多人说大清亡于甲午战争,可甲午战争的根儿,早在丢琉球的时候就埋下了。
你想,琉球要是还在大清手里,日本敢随便打过来吗?绝对不敢,因为琉球要是被攻击,大清能直接抄日本的后路;反过来,要是日本敢打大清,琉球能从东边夹击,把日本海军困在九州和琉球之间。这就是最简单的“互为犄角”,跟下象棋似的,车马炮得互相照应,不然人家一步就把你将死了。
可大清偏不这么想。丢琉球之后,全世界的列强都看出来了:哦,原来大清连自己的藩属都保不住,肯定是个软柿子!
接下来的事儿大家都熟:日本先打朝鲜,再打大清,甲午海战一败,赔了两亿两白银,割了台湾。更要命的是,列强一看大清好欺负,全跑过来瓜分——德国占胶州湾,俄国租旅顺,法国抢广州湾,英国扩香港……大清的“天朝上国”脸面,碎得连渣都不剩。
你说这跟丢琉球没关系?关系大了去了!要是琉球还在,日本哪敢这么嚣张?列强也不会觉得大清好捏,说不定还得收敛点。
后悔?晚了!琉球人的眼泪,大清没看见
琉球使者当年哭着求援的时候,肯定没想到大清会这么绝。更扎心的是,琉球被吞之后,当地老百姓还偷偷保留着大清的习惯,比如过年还贴春联,给祖宗牌位写“大清子民”,甚至每年偷偷纪念册封仪式。
后来二战结束,美国把琉球交给日本,琉球人还在闹独立,为啥?因为他们心里认的是大清,不是日本。
可大清呢?丢了琉球之后,压根没当回事儿,还在那儿搞洋务运动,买军舰、建工厂,以为靠几艘铁疙瘩就能挡住日本。结果呢?甲午战争里,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连威海卫都丢了。
你说这是不是报应?不是报应,是自己作的,放着战略要地不要,放着血浓于水的盟友不管,最后落得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下场。
历史的“要是”,藏着最狠的教训
现在回头看,大清的灭亡不是突然的,是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深渊的。丢琉球就是第一步,把“防狼的门”拆了,把“帮自己的朋友”卖了,最后只能等着狼上门。
有人说,李鸿章是“背锅侠”,可就算不是他,大清那批官僚有几个有战略眼光的?他们眼里只有眼前的苟且,没有长远的布局,总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结果小事拖成大事,大事拖成灭国。
再想想现在的琉球,虽然成了冲绳,但当地还有琉球王的陵墓,还有会说琉球语的老人,还有每年纪念大清册封的仪式。这些细节,其实都在提醒我们:有些东西,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有些错误,犯了就再也没法弥补。
要是琉球没丢,大清会不会亡得慢点儿?或者说,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
历史没有“要是”,但咱能从历史里学教训,保护自己的盟友,就是保护自己;放弃战略要地,就是给敌人递刀子。
这道理,不光适用于19世纪的大清,也适用于现在的我们。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关于琉球的几个冷知识(你可能想知道)
1. 琉球王室后代现在还在,有的住在日本,有的住在台湾,还有人想恢复琉球国;
2. 琉球语属于南岛语系,跟日语、汉语都不太一样,现在还有老人会说;
3. 冲绳的“首里城”,就是当年琉球国王的皇宫,2019年烧了,现在正在重建;
4. 日本人对琉球的态度挺矛盾,一方面说“自古以来就是日本领土”,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琉球的历史特殊性。
注:本文内容结合史料与民间传说,旨在还原历史脉络,不代表绝对史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