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这就是我!右边这个!」
2020年8月,山西榆社县博物馆里,92岁的郝志全指着墙上一张泛黄的照片,一拍玻璃框。工作人员拦住他:「老人家,别激动,您没有档案,我们认不了。」
从60岁到92岁,整整30年,这个老兵就想证明一件事:他打过鬼子。
![]()
01
1944年春天,日军在华北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为了打通从朝鲜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发动了"一号作战"。山西是重要战场之一。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在山西有4个师团,总兵力超过10万人。他们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代号为"C号作战"的大扫荡,企图彻底摧毁八路军在山西的根据地。
榆社县正好在扫荡区内。
那年春天,日军来扫荡过三次。村里的青壮年死的死,跑的跑,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孺。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八路军来招兵了。
1944年4月的一个清晨,16岁的郝志全站在榆社县西河底村的村口。太阳刚升起来,照在黄土路上。
他娘死死拽住他的衣袖:「你走了,这个家就散了!」
郝志全甩开她的手,大步往村口走。
他娘追上来,一把抱住他的腰:「你爹死得早,就剩你这一根独苗,你让娘怎么活?」
郝志全停下脚步,没回头:「娘,李家大哥被鬼子捅死在院子里的时候,我就想明白了。不去当兵,早晚也是死。」
村口的大槐树下,已经围了一圈人。站在中间的那个八路军军官,身板挺直,穿着打着补丁的灰色军装。有人认出来了,那是郝三成,榆社本地人,现在是八路军129师385旅14团榆社独立营的营长。
「乡亲们,去年秋天那次扫荡,鬼子烧了咱们42户人家,抢走粮食2000多斤,杀了17个人。」
郝三成的声音不高,但村口鸦雀无声。
「李家大哥被刺刀捅死,王家婶子被枪托砸破了头,张家的孩子才三岁,活活饿死在山洞里。」
他顿了顿:「再不反抗,下一个死的,就是你们。」
郝志全想起去年冬天的那场扫荡。
那是1943年12月的一个深夜。
村里的狗先叫起来,接着就是枪声。郝志全刚爬出被窝,他娘就把他拽进地窖。地窖口盖着木板,上面压着麻袋。郝志全透过木板缝隙,看见日本兵冲进院子。他们穿着黄色军装,戴着钢盔,手里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
为首的日本兵踢开他家大门,吼了一句什么,郝志全听不懂。
接着是邻居家的惨叫。
天亮后,村东头的李家被烧成灰烬。李家大哥的尸体倒在院子里,胸口插着刺刀,血流了一地,已经凝固成黑色的块状。
那天郝志全发誓,一定要当兵。
招兵结束后,郝志全跟着队伍走了。他娘追到村口,哭喊着让他回来。郝志全咬着牙,没回头。
![]()
02
榆社独立营驻扎在县城外的山沟里。
郝志全到营里时,营长郝三成正在训练场上。看见新兵来了,郝三成走过来,上下打量了郝志全一眼。
「多大了?」
「16。」
「身子骨还行。」郝三成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练,跟着我,打鬼子。」
榆社独立营是1942年冬天组建的,隶属八路军129师385旅14团。营长郝三成是本地人,在太原会战时就参军了,打过平型关,炸过阳明堡机场,是整个晋东南都有名的战斗英雄。
这支队伍有个规矩:只收本地人。
原因很简单——熟悉地形。榆社县北部都是山,沟沟坎坎上千条,外地人走三天都摸不清楚。但独立营的战士们从小在山里长大,闭着眼睛都知道哪条沟能藏人,哪个山洞能存粮。
1943年秋天,日军第36师团来扫荡。5000多日伪军把榆社县团团围住,说是要"彻底肃清八路军"。
独立营只有300多人。
郝三成带着部队钻进北山,专挑日军辎重队下手。今天炸掉一辆运粮车,明天伏击一个补给队,后天在山路上埋地雷。日军找不到八路军主力,但粮食断了,弹药也断了。
拖了整整三天,日军撤了。
这一仗,独立营牺牲了47人,但拖住了日军一个大队,掩护了根据地3000多群众转移。战后,129师通令嘉奖,称榆社独立营为"模范营"。
郝志全被分到二连。
训练很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山路,练刺杀,学投弹。郝志全个子高,力气大,刺杀训练时总能把稻草人捅个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消息传到营地时,已经是傍晚。战士们围在一起,有人欢呼,有人流泪。郝志全坐在树下,望着天空,心想:终于结束了。
但营长郝三成很快召集了全营战士。
「日本人是投降了,但仗还没打完。」
郝三成站在高处。
「阎锡山在太原还有几万人马,他们和日本人暗中勾结,不肯放下武器。太原城里还有大批日本兵,换上便衣,当了阎锡山的雇佣军。」
郝志全听得一愣一愣的。日本人都投降了,怎么还要打仗?
「咱们的任务还没完。」郝三成环视着所有人,「要把这些人打出去,山西才能真正解放。」
![]()
03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一个多月后,部队在榆社县城休整。
晋冀鲁豫军区下了通知:各部队要整理战史资料,为有战功的部队和个人拍照留档。榆社独立营是模范营,自然要拍。
那天早上,营部通知郝志全等几个战士去拍照。郝志全还纳闷:「拍照?拍照有什么用?」
班长告诉他:「营长说了,这照片要送到军区去存档,说不定还能送到延安。」
郝志全换上干净的军装。这身军装是他入伍时发的,灰色粗布,洗得有些发白了,但很整齐。他把腰带扎紧,把帽子戴正,照着水缸里的倒影看了半天。
营部前的空地上,摄影师已经架好了相机。那是一台老式的木箱相机,黑乎乎的。
「营长坐中间,其他人站两边。」摄影师指挥着。
郝三成坐在一把椅子上,腰板挺直。郝志全和另外三名战士站在两旁。郝志全站在营长右手边,个子最高,一米七五的个头在那个年代算高的了。
「都别动,看镜头。」
咔嚓一声。
这是郝志全人生中第一张照片。他当时不知道,这张照片会伴随他一生,成为他唯一能证明自己身份的物证。
照片洗出来后,郝三成分给了每个人一张。郝志全把照片小心翼翼地包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
![]()
04
1945年日本投降后,山西的仗并没有结束。
阎锡山在山西当了38年的"土皇帝",太原是他的老巢。抗战胜利后,他一方面接受日军投降,一方面暗中和日本人勾结。
当时太原城里有大批日本兵没有遣返。这些日本兵脱下军装,换上便衣,摇身一变成了阎锡山的"特种部队"。他们有个正式名称:暂编独立第十总队,对外称"太原绥靖公署警卫队"。说白了,就是日本雇佣军。
阎锡山给这些日本兵发军饷,配武器,让他们守太原。这些日本兵的指挥官是今村方策,原侵华日军第一军参谋长,少将军衔。手下有2600多日本兵,都是打过仗的老兵,战斗力很强。
1948年10月,太原战役打响了。
阎锡山在太原经营了几十年,把这座城市变成了堡垒。城墙加高到12米,加厚到6米,外面挖了又深又宽的护城河。城外修了6000多座碉堡,每座碉堡之间都有交通壕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这些碉堡不是土堆起来的,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墙厚一米多,炮弹打上去只能炸个坑。
守城的部队有10万人,其中就包括那2600多日本雇佣军。
郝志全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攻打东山的据点。东山是太原的制高点,阎锡山在这里修了大量工事。如果不拿下东山,太原城就攻不下来。
10月20日凌晨,进攻开始了。
炮火准备持续了两个小时。郝志全趴在战壕里,炮弹从头顶呼啸而过,砸在前方的碉堡上。爆炸声震得耳朵嗡嗡响,尘土混着硝烟,呛得人喘不过气。
炮火延伸后,冲锋号响了。
郝志全跟着队伍冲出战壕。前方的碉堡已经被炸塌了一半,但还在射击。子弹擦着头皮飞过,打在地上溅起土柱。
郝志全端着枪,猫腰往前跑。子弹打在地上,溅起一股股黄土。
跑在他前面的是三班长老刘,四十多岁,打仗从来不含糊。郝志全刚要喊他,老刘突然一个趔趄,扑倒在地。
郝志全冲过去想拉他,老刘胸口已经血肉模糊,眼睛还睁着,嘴动了动,没说出话来。
郝志全咬咬牙,跨过老刘的身体,继续往前冲。
后面还有十几个战友跟着。到了碉堡下,只剩七个人了。
碉堡里的敌人还在顽抗。郝志全摸到碉堡侧面,拉开一颗手榴弹,从射击孔扔了进去。
轰的一声。
碉堡里安静了。
但这只是第一个碉堡。前方还有十几个。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郝志全的军装被汗水浸透,又被尘土糊上,分不清颜色了。他的嗓子冒烟,连口水都咽不下去。
傍晚时分,营长郝三成亲自带队,攻打最后一个碉堡。
那个碉堡修在山梁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前面两次冲锋都被打了回来。
郝三成集合了还能战斗的战士,不到50人。
「同志们,这是最后一个了。拿下它,东山就是咱们的。」
郝三成的脸上全是黑灰。
「跟我冲。」
第三次冲锋开始了。郝志全紧跟在营长身后。碉堡里的机枪疯狂扫射,子弹打在石头上,火星四溅。
冲到半山腰,碉堡里的机枪又响了。
营长郝三成跑在最前面,突然身子一晃,单膝跪在地上。
郝志全冲上去扶他:「营长!」
郝三成的左肩被子弹打穿了,鲜血顺着军装往下流。他右手捂着伤口,左手还握着枪:「别管我!拿下碉堡!」
郝志全想背他下去,郝三成一脚把他踹开:「滚!再不冲碉堡里又要打炮了!」
郝志全咬咬牙,继续往前冲。
最后20米。
最后10米。
郝志全端着枪,对准射击孔,扣动扳机。子弹打空了。他扔掉枪,抓起一颗手榴弹,冲到碉堡跟前,塞进射击孔。
爆炸声响起。
碉堡塌了。
战斗结束了。郝志全瘫坐在地上,大口喘气。他低头看自己的双手,还在发抖。
营长郝三成被抬下去了,肩膀的伤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