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现在可以说真的是“人人喊打”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开始展开了一场对印度签证的“拒绝潮”。
![]()
看着越来越难走的出国路,印度人终于醒悟了,只不过这个“醒悟”可不是朝着好的方向去的,反而是越来越极端和疯狂了。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在拒绝印度?为什么说印度人醒悟后更疯狂了?
![]()
一场席卷全球的“印度签证难”风暴正愈演愈烈,但这远非几个国家调整入境政策那么简单,其背后是一场信任的崩溃,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零星的个案,而是一张无形的、正在收紧的全球网络。
![]()
对许多印度申请者而言,“留学”的教育光环早已褪去,用一个简单粗暴的“润”字来表示再适合不过了,求知不再是目的,一张通往发达国家的入场券才是,为了拿到这张券,他们普遍瞄准那些门槛低、学费便宜的学校,纯粹将其作为移民的踏板和通道。
![]()
最初的造假还停留在小作坊阶段,伪造一下银行存款证明应付一下资产审查,当需求形成市场,事情开始变得不可收拾,一条“造假产业链”应运而生,在加拿大,官方发现的虚假录取通知书数量暴涨。
![]()
从2023年的1550封,到了2024年,在新的验证系统下检测出的可疑信件竟然暴增至超过1万多封,这是规模化、专业化的流水线作业,在印度国内,市场上甚至公然出现了教授如何规避审查、如何包装材料的“通关秘籍”。
![]()
这些服务细致入微,他们会教唆申请人,甚至是小孩子,一遍遍背诵虚构的家庭背景和故事,只为骗过签证官的面试,信任的破坏并未在拿到签证那一刻停止,对这些以“润”为目的的人来说,申请成功只是第一步。
![]()
有人在澳大利亚刚落地、拿到签证,转头就从学校退学,消失在体力劳动市场,更有甚者利用东南亚国家的落地签政策,将其作为非法中转站,入境后更换证件,伺机前往欧美,这些行为让本就脆弱的信任,一断再断。
![]()
这场猫鼠游戏在不断升级,欺诈手段也进化得更加隐蔽和专业,他们会将虚假信息巧妙地混入真实的记录中,真假难辨,这迫使各国审核方不得不投入海量资源进行甄别,最终疲惫不堪的系统只能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对整个群体竖起高墙。
![]()
当欺诈行为累积到临界点,接收国的反应必然会从处理个案升级为风险防范,这不是歧视,而是基于惨痛教训面前的一种自我保护,一道“信任壁垒”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升起,无差别地影响着每一个来自印度的申请者。
![]()
数字是不会说谎的,加拿大给出的数据最为惊人,就在今年八月,针对印度学生的学签拒签率达到了骇人的70%,要知道,就在两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30%左右,作为参照,同期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拒签率仅为20%多。
![]()
而申请加拿大签证的印度人数量,也从近两万人骤降到不足四千,不只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报告也显示,印度留学生群体的签证违规率在所有国际生源中高居榜首,旷课、不打招呼就转学等行为屡见不鲜。
![]()
在美国,官方数据同样指出了一个头疼的问题,印度公民的非移民签证逾期滞留现象异常突出,这些跨越国界的数据共同为收紧政策提供了铁证,于是,一张全球性的“戒备网”形成了。
![]()
北美阵营的加拿大和美国纷纷提高审核门槛,哪怕是印度顶尖学府印度理工学院的文凭,如今也无法保证能轻松获得一个美国签证的面试机会。在大洋洲,澳大利亚不仅降低了签证通过率,还对部分院校直接设限。
![]()
就连联系紧密的东南亚也开始警惕,新加坡计划从今年起加强对印度游客的资产审查,马来西亚则早已提高了对印度商务签证的材料核实标准,这已然成了一个国际共识,这场全球性的戒备中,最大的代价由那些无辜者来承担。
![]()
那些真正怀揣求学梦想、认真准备材料的学生,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场无妄之灾,当“INDIA”的国籍标签本身就意味着高风险时,个人的信誉被集体的污点所掩盖,诚实和守规矩的价值被严重贬低了。
![]()
接收国其实也陷入了两难,大量伪装成学生的劳动力涌入,给当地的住房、医疗和公共交通带来巨大压力,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预,而像加拿大一些高度依赖国际生源的院校,正面临着学生流失甚至倒闭的风险。
![]()
在这场经济利益和社会秩序的艰难博弈中,各国政府最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后者,开始强调留学的“质”,而非“量”,可以预见未来的审核只会更严,面试、背景交叉验证可能会成为标配。
![]()
面对全世界信任的崩塌,印度的反应却走向了一个奇怪的方向,他们似乎“醒悟”了,但这种醒悟并非导向自我反思,反而陷入一种将责任推给外界、甚至将违规行为合理化的危险逻辑里,这无疑是在为本已失火的房子浇上汽油。
![]()
社交媒体上的主流声音,不是反思为何诚信会失守,而是将矛头指向外部,有人将其归咎于“欧美的双重标准”,翻出“历史旧账”来论证自己被不公对待,更有甚者抛出了“中国在背后搞鬼”的阴谋论,认为这是为了孤立印度。
![]()
在这种氛围下,少数呼吁大家遵守规则、反思自身的理性声音反而会在网络上遭到围攻和谩骂,所谓的“醒悟”,更多体现在策略的调整上,既然这条路不通,那就换条路,申请者们并没有因此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掉头去寻找其他国家的政策“漏洞”。
留学中介的反应更是迅速,他们立刻打包推出了针对英国或欧盟国家的移民新方案,在一些人眼中,“钻空子”非但不是不诚信,反倒成了一种值得炫耀的“生存智慧”,更有媒体在报道时对那些“钻空子”失败的申请者报以同情。
![]()
更令人不解的是官方层面的态度,印度政府不仅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打击国内猖獗的黑中介和造假产业,反而对外摆出强硬姿态,要求他国放宽签证门槛,他们的理由是“大国国民理应享有出行的自由”。
![]()
这种只向外施压、不向内问责的做法,让人们更加“低看”印度,其实,这场危机的根源在印度国内,本科录取率不足30%的残酷竞争,迫使大量年轻人将出国视为唯一的出路,然而官方和社会并没有将精力投入到疏解内部矛盾上,而是放任了这种向外转嫁压力的投机行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