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七当晚为何不能缺席?亡魂回家探望之时,城隍爷揭示5个接引方法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地藏菩萨本愿经》《玉历宝钞》《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头七之夜,究竟有何玄机?

民间传说,亲人离世后的第七日,亡魂会回到阳世探望家人。这一晚,家中子女必须守候,备好香烛供品,迎接故人归来。若是缺席,亡魂寻不见亲人,会在屋中哭泣徘徊,难以安心上路。

这个流传千年的习俗,真的只是迷信吗?

《玉历宝钞》中记载,人死之后七日为一期,魂魄游离不定,到了头七这日,阴差会引亡魂回家探望。而《地藏菩萨本愿经》也言:"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由此可见,头七之期,确有其深意。

城隍爷掌管阴阳两界,对于亡魂归家之事,自有一套接引之法。这五个方法,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慈悲与智慧?



明朝嘉靖年间,江南苏州府有个读书人叫陈怀远,三十岁那年,父亲陈老爷子突然病逝。陈怀远悲痛欲绝,却又不得不强撑着操办丧事。

父亲下葬后的第六日傍晚,陈怀远的妻子李氏提醒他:"相公,明日便是老爷子的头七,咱们得提前准备才是。"

陈怀远这才想起来,按照规矩,头七之夜全家人都要守在灵堂,等候亡魂归来。他点点头,吩咐家人准备香烛纸钱,又特意让厨房备了父亲生前最爱吃的几样菜肴。

谁知到了头七当晚,陈怀远突然接到同窗好友的紧急书信,说是在京城为他谋得了一个官职,让他即刻动身前往。这可是陈怀远苦读十年的梦想,若是错过这次机会,不知何时才能再有。

李氏见丈夫犹豫不决,劝道:"相公,这是你的前程,不可错过。家中有我和孩子守着,不会有事的。"

陈怀远咬咬牙,最终还是决定连夜启程。临走前,他对着父亲的灵位磕了三个头:"爹,儿子不孝,今夜不能守候您回来。您在天有灵,定能理解儿子的苦衷。"

说完,陈怀远便匆匆上路了。

灵堂内,李氏带着两个孩子守在灵前。夜幕降临,屋外起了风,吹得窗棂嘎吱作响。李氏点燃了香烛,摆好了供品,静静等候。

子时将至,突然一阵阴风吹过,灵堂内的烛火剧烈摇晃起来。李氏心中一紧,知道是老爷子回来了。她赶紧跪下,磕头道:"爹,您回来了。"

两个孩子也跟着跪下,却什么也看不见。李氏却能感觉到,屋里多了一个熟悉的气息。

过了一会儿,那股气息在屋里转了几圈,似乎在寻找什么。李氏心中明白,老爷子在找陈怀远。她颤声说道:"爹,相公他...他有要事在身,今夜不能来守候您了。"

话音刚落,屋内突然传来一声长叹,那叹息声里满是失望和悲凉。接着,烛火熄灭了大半,整个屋子变得阴冷无比。李氏吓得脸色发白,两个孩子也哭了起来。

就在这时,屋外突然传来脚步声,接着有人推开了门。李氏抬头一看,竟是陈怀远回来了!

陈怀远满脸风尘,气喘吁吁地说:"我走到半路,突然心神不宁,总觉得有什么事没做。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回来守这头七。前程什么的,以后再说吧。"

他话音刚落,灵堂内的气氛突然变了。原本阴冷的空气渐渐温暖起来,熄灭的烛火重新亮起,而且比之前更加明亮。

陈怀远跪在父亲灵前,磕了三个响头:"爹,儿子回来了。"

这一夜,陈怀远一家人守在灵前,直到天明。等到鸡鸣时分,那股熟悉的气息才渐渐散去。

第二天一早,陈怀远去城隍庙上香,想为父亲祈福。正巧遇见庙里的老道长。道长看了陈怀远一眼,笑着说:"施主昨夜做得对。若是你真的走了,恐怕后患无穷。"

陈怀远大惊:"道长此话怎讲?"

道长捋须道:"你可知道,头七之夜,为何亲人必须守候?"

陈怀远摇头:"还请道长指点。"

道长叹了口气:"这其中的道理,说来话长。老道在城隍庙中侍奉多年,见过太多因为头七缺席而生出的祸事。"



他顿了顿,接着说:"人死之后,魂魄离体,七日为一期。头七这日,城隍爷会派阴差引亡魂回家探望。这不是简单的探望,而是亡魂对阳世的最后眷恋。若是家人都在,亲情圆满,亡魂才能安心离去,走上轮回之路。"

"可若是家人不在呢?"陈怀远问。

道长脸色凝重:"若是家人缺席,亡魂会以为子女不孝,心中生出怨念。这怨念一起,轻则魂魄不散,在家中徘徊,扰乱阳宅;重则化作厉鬼,祸害子孙。"

陈怀远听得脊背发凉:"真有这么严重?"

道长点点头:"老道见过一个案例。有个商人,父亲头七那晚,他因为要赶去谈一笔大生意,没有守候。结果从那以后,他家中接连出事,生意败落,妻离子散,最后自己也病死了。临死前,他才知道,是父亲的亡魂一直跟着他,怨念不散。"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补救?"陈怀远急切地问。

道长笑了:"你昨夜回来守候,已经是最好的补救。城隍爷最看重的,就是这份孝心。"

陈怀远松了口气,又问:"道长,您刚才说城隍爷有接引之法,能否详细说说?"

道长看看四周,压低声音道:"这五个接引方法,是城隍爷传下来的,专门用来引导亡魂顺利归位。老道今日见你有孝心,便破例告诉你。"

"第一个方法,叫'明灯引路'。"道长说,"头七之夜,必须在家中点燃长明灯,从大门一直到灵堂,灯火不能断。这灯火,就是亡魂回家的路标。阴间幽暗,亡魂眼睛看不清,只能靠这灯火指引。若是灯灭了,亡魂就会迷路,在外面徘徊。"

陈怀远恍然大悟:"怪不得昨晚烛火差点熄灭,是因为我不在,父亲心中失望,灯火才会暗淡!"

道长点头:"正是如此。亡魂的情绪,会影响灯火。若是家人齐聚,孝心满满,灯火就会明亮。若是心不诚,灯火自然暗淡。"

"第二个方法呢?"陈怀远追问。

道长继续说:"第二个方法,叫'供品接魂'。头七之夜,要摆上亡者生前最爱吃的食物。这不是简单的供养,而是用熟悉的味道,唤醒亡魂的记忆。亡魂闻到这些味道,就会知道自己到家了。"

"老道曾见过一家人,因为嫌麻烦,头七那晚只摆了些随便的供品。结果亡魂回来后,在家里转了一圈就走了,连看都没看家人一眼。后来这家人才知道,是因为供品不对,亡魂以为走错了地方。"

陈怀远倒吸一口凉气:"幸好昨晚我让厨房准备了父亲爱吃的菜。"

道长欣慰地笑了:"你这孝心,城隍爷都看在眼里。"

他顿了顿,神色变得更加严肃:"第三个方法最为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这个方法,关乎亡魂能否顺利投胎转世。若是做不好,亡魂可能会被困在阴阳两界之间,永世不得超生。"

陈怀远急道:"道长快说,到底是什么方法?"



道长摇摇头:"这第三个方法,涉及到城隍爷的秘传,不能随便外传。不过..."

他看了看陈怀远,眼中闪过一丝玄妙的光芒:"你昨夜能够舍弃前程,回来守孝,这份孝心难得。老道看你与佛道有缘,若是诚心求教,倒也不是不能告诉你。"

"只是..."道长话锋一转,"这后面三个方法,每一个都牵涉到阴阳两界的秘密,说出来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陈怀远跪在地上,恳切地说:"还请道长慈悲,指点迷津。弟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所有守孝的子女,能够正确地送别亲人。"

道长沉吟片刻...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