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彭博社报道,欧盟正准备将华为和中兴设备从电信网络中剔除。欧盟的意思还有,非欧盟国家谁用华为,就准备好上“黑名单”,还别指望能拿到援助。
从原来的“建议别用”,到现在直接变成“用就制裁”,欧盟的动作升级得相当明显,其实背后掺着不少政治算计。
![]()
这场针对华为的封锁,并不只是欧洲自己的决定,更像是顺着美国的风,借“安全”之名做“排他”之事。
要理解这场制裁升级的来龙去脉,得从八年前的源头说起。2018年特朗普政府率先发难,以所谓"国家安全威胁"为由禁止联邦机构使用华为设备,随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游说盟友跟进。
欧盟当时迅速响应,捷克成为首个将华为与中兴列为"高风险供应商"的成员国,其国家网络安全局的禁令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连锁反应。
![]()
爱沙尼亚、立陶宛等东欧国家由于地缘历史因素对华科技企业保持警惕,很快也加入了限制行列。
但真正让欧盟内部形成统一行动框架的,是前内部市场专员蒂埃里·布雷东(Thierry Breton)的十年布局。
2019年上任后,他便将5G安全列为优先事项,2020年1月主导发布"5G工具箱",虽然没有明确点名华为,但那句"关键基础设施不能落入潜在威胁之手"的表态,早已把矛头指向了中国科技企业。
![]()
布雷东的游说在2023年达到高峰,他不断向德国等经济大国强调"步调不一的系统性风险",最终推动欧盟宣布禁止采购华为与中兴的服务,当时已有10个成员国实施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英国脱欧后的全面禁令以及美国"五眼联盟"的情报共享承诺,为欧盟的强硬立场提供了外部支撑。
尽管内部存在明显分歧——法国早早禁止华为参与核心网络建设,而德国因运营商对华为设备的高度依赖一直犹豫不决,但布雷东成功将"数字主权"与地缘政治深度绑定,为此次制裁升级奠定了基础。
![]()
如今在欧盟副主席Henna Virkkunen团队的推动下,这场"安全围堵"正式从建议走向强制。
根据彭博社披露的内幕信息,新提案将彻底改变决策机制:2020年的"5G工具箱"需要成员国一致同意才能生效,而新法律只需欧盟理事会"合格多数投票"(至少15个国家、覆盖65%人口支持)即可通过。
这种程序上的调整,显然是为了绕开西班牙、希腊等仍允许使用中国设备国家的反对。
![]()
德国已经先行一步,2024年夏季便宣布禁止华为5G核心设备,并设定2026年12月为最后期限,目前还在考虑将限制扩展至无线电接入网络(RAN);芬兰则计划扩大禁令范围,涵盖更多华为组件。
欧盟如此大动干戈,背后最直接的驱动力来自美国的持续施压。从特朗普到拜登政府再到再次上台的特朗普政府,打压华为始终是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策略之一。
通过"五眼联盟"的情报共享机制,美国不断向欧洲盟友灌输"华为设备存在后门"的论调,尽管至今没有拿出任何确凿证据。
![]()
与此同时,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政策,为欧洲电信企业提供替代华为的技术支持和市场空间,试图构建"去中国化"的数字供应链。欧盟的制裁清单,某种程度上就是美国科技霸权的"欧洲版本"。
但这场制裁的合理性从一开始就站不住脚。数据最有说服力:华为在欧洲5G基站市场占据35%份额,中兴占12%,两者合计接近半壁江山。如此庞大的市场份额绝非靠"不正当竞争"得来,而是源于技术优势和成本效益。
德国专利信息分析机构Iplytics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华为共申请6372项5G标准必要专利,比第二名高通多1800件,至今仍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
![]()
这些专利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华为在欧洲20多个研发中心长期投入的结果,间接支撑着超过6000个当地工作岗位。
强行移除华为设备的经济代价更是触目惊心。英国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2020年全面禁令实施后,其5G部署延迟了18个月,农村网络覆盖率目标被迫下调15%,替换成本高达数十亿英镑。
德国运营商的测算显示,如果全面移除华为设备,仅本国就需要额外支出数十亿欧元,这还不包括网络中断造成的间接损失。
![]()
西班牙电信曾公开表态,华为设备的性价比无可替代,强制替换将严重影响5G建设进度和服务质量。这些现实利益的考量,让欧盟内部的反对声音始终没有消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欧盟将制裁范围扩大到非欧盟国家的企图。通过威胁冻结"全球门户"计划资金,欧盟试图逼迫那些依赖援助的发展中国家放弃华为设备。
这种将经济援助政治化的做法,本质上是一种数字霸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数字合作项目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尊重各国自主选择技术合作伙伴的权利。
![]()
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回应中指出的,欧盟此举"违反市场原则"且"损人不利己",既破坏了全球5G产业链的稳定,也损害了欧盟自身的国际信誉。
从技术角度看,5G基础设施本质上是数字时代的"高速公路",其核心价值在于连接效率和覆盖质量,而非政治标签。
华为主导的OpenHarmony系统与欧洲推动的Gaia-X云架构本可以形成技术互补,但政治操弄却让双方陷入对抗。
![]()
诺基亚和爱立信虽然借着制裁"躺赢"了部分订单,截至2021年初爱立信已签订118份5G合同,诺基亚101份,但这种靠政治保护得来的市场份额,终究难以掩盖其在技术创新上的相对滞后。
展望未来,欧盟的制裁提案能否在2026年如期落地仍是未知数。如果德国等核心国家在无线电接入网络等领域妥协,可能会形成"部分限制"的折中方案;若坚持全面禁令,不仅会引发欧盟内部的激烈博弈,还可能面临世界贸易组织的诉讼。
![]()
对于那些被威胁切断援助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华为等中国企业提供的高性价比解决方案仍是难以替代的选择,欧盟的"黑名单"未必能起到预期效果。
说到底,这场围绕华为的制裁闹剧,本质上是政治凌驾于市场、意识形态阻碍技术进步的典型案例。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靠"筑墙"实现数字主权,也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靠排斥竞争保持领先。
欧盟与其跟着美国的节奏搞"阵营对抗",不如回归理性,尊重市场规律和技术事实,让企业在公平竞争中自主选择。
![]()
毕竟,5G建设的终极目标是造福民众,而不是服务于地缘政治的算计。当制裁清单遇上专利清单,最终胜出的一定是技术创新的力量,而非政治操弄的手腕。
参考资料:
欧委会要求欧盟成员排除中兴、华为设备,中方:损人不利己——中国青年报
![]()
科技日报:欧盟老调重弹,只会损人害己——北京日报客户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