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名身体强壮的日本女人赤裸上半身,背着一个黑色的编织袋站在海边。这个女人很有可能来自日本的鸟羽市,那里的居民家门口都会有一个很特别的装饰物。
1955年,日本海岸边,一位上身赤裸、背着黑色编织袋的女人站在海风中,眼神坚定。
在日本,如果说相扑是男人的传统,那海女,就是女人的传奇,从绳文时代开始,这个职业就由女性主导。
为什么是女人?不是因为她们懂浪漫,而是因为实用:女性皮下脂肪厚,更抗寒;男人去远洋捕鱼,女人留下来守着近海。
她们不穿潜水服,全靠一口气下潜到海底,最多能憋气两分钟,来回几十次,从清晨忙到日落。
到了1950年代,正值日本战后百废待兴,海女的身影分布在几乎所有沿海村镇,全国数量曾高达两万。
她们捕上来的鲍鱼、海胆、珍珠,不只是家里的饭菜,也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在外界眼里,这是一份辛苦又危险的活儿,但对战后重建中的日本来说,这样的劳动,是一块块拼接起来的“经济砖头”。
而这群赤着上半身、跳进冰冷海水的女性,则是默默支撑日本复苏的“隐形支柱”。
那张1955年的照片被不少人当作“人文摄影”来欣赏,可对那位背着黑袋子的女人来说,她不是在摆造型,而是刚从海里钻出来。
她的肩膀晒得发黑,肌肉结实,眼神里没有柔弱,只有思考下一次下潜的潮流和风向。
很多人不知道,海女的工作不只是潜水采捞这么简单,她们每天分时段出海,每次下潜都要根据潮水、浪速判断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永远留在海底。
而且她们往往是家里的顶梁柱,不仅要干海上的活,还得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孩子,她们靠着几百次的下潜,撑起的是全家的饭碗。
但这份职业的收入并不算高,虽然鲍鱼、海胆在市场上卖得贵,但中间商层层压价,真正到海女手里的钱不多。
为了补贴家用,她们还得干点其他副业,比如编织、打零工,可即便如此,很多海女依然坚持这份职业,不仅是为了生活,更是传承。
到了今天,海女这一行已经变成快消失的“老行当”,2022年的数据显示,鸟羽和志摩两地加起来只剩下514名海女,其中大多数超过60岁。
年轻人不愿再下海了,是不吃苦,而是这份职业的风险与回报实在不对等,而且,随着海洋资源逐年减少,渔获也不如从前,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快,城市里的机会更多,再坚韧的传统也难敌现实的诱惑。
为了留住这个职业,日本政府也开始出手救场,2017年,海女文化被认定日本重要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金白银地推动保护:一些地方设立了“海女体验项目”,让游客穿上传统装备,下海体验“潜一次能值几千块”的生活;
还有些地方建起了“海女小屋”,展示她们的生活方式和工具,希望用旅游业帮她们再撑一会儿。
但说到底,文化遗产毕竟是“记忆”的保存,救得了形式,救不了人数,传统的延续,最终还是得靠人愿意去做。
那张1955年的照片,这些年在网上偶尔会被重新翻出,有人惊讶于她的身材,有人惊叹她的眼神,但真正被忽略的,是她背后的那片海,那份职业,那段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她不是个例,而是那个时代千万个日本女性的缩影,她们用身体对抗海水的寒冷,用劳动对抗生活的艰难,她们不喊口号、不发声明,却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维系着一个国家的生计与文化。
在今天谈论“女性力量”时,我们常常想到的是职场平权、家庭分工,可其实,早在几十年前,这些海女就已经用行动证明了:女性不仅能撑起半边天,有时候,连海底的鲍鱼都得靠她们去捞。
她们不是英雄,但她们的故事值得被记住。
海女正在老去,传统正在退潮,但那份“靠自己双手养活一家人”的信念,依旧值得敬佩。
那张1955年的照片照出了一个国家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姿态,也照出了平凡女性的不凡力量,她背着的不只是一个黑色编织袋,更是那个年代日本家庭的希望与重量。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海女的群像,那些在海里捡珍珠的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