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能在灵前争吵?亡魂喝下孟婆汤前35天,最怕家人犯这7条大忌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地藏菩萨本愿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人死之后,魂归何处?

这个问题困扰了世人千年。佛家讲轮回,道家说转世,而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莫过于那一碗孟婆汤的传说。相传人死之后,灵魂要经过黄泉路,走过奈何桥,在桥头喝下孟婆熬制的汤水,忘却前尘往事,方能转世投胎。

可很少有人知道,在喝下孟婆汤之前,亡者的灵魂还要经历一段特殊的时期。佛经中称这段时期为"中阴身"阶段,民间则称之为"头七"到"五七"。在这短短的三十五天里,亡者的神识最为敏感,与阳世的联系也最为紧密。家人在灵前的一举一动,亡者都能感知得清清楚楚。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许多家庭却在灵前争吵不休。有的为了遗产分配,有的为了丧事如何操办,甚至有的当着灵位的面相互指责谩骂。殊不知,这些争吵对亡者来说,是多么大的折磨。孟婆曾再三告诫世人:中阴身的三十五天里,有七条大忌万万不可犯。可这七条禁忌到底是什么?为何偏偏是这七条?违反了又会有怎样的后果?



清朝年间,京城有个富户姓张,家中经营着几处店铺,颇有些家底。张家老爷在世时精明能干,把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膝下有三个儿子,虽然性情各异,但在父亲面前倒也算和睦。

这一年秋天,张老爷突发急病,没几日便撒手人寰。灵堂设在正厅,香烛供品一应俱全。按照规矩,儿子们要守灵七日。可就在头七刚过,三兄弟便在灵前争执起来。

老大张福生嗓门最大:"父亲留下的东街那几间铺子,按长子继承,理应归我!"

老二张福禄冷笑一声:"长子继承?父亲生前可说过,南街的绸缎庄是我一手打理起来的,那是我的!"

老三张福寿也不甘示弱:"两位哥哥别忘了,父亲最疼我,他生前说过要把西街的当铺给我!"

三人越吵越凶,到后来竟然在灵前动起手来。就在这时,守灵的老仆人张伯颤巍巍地站起来,厉声喝道:"住手!你们可知道在灵前争吵,是犯了大忌的!"

三兄弟这才停手,却不以为意。老大擦了擦嘴角的血迹,不屑地说:"张伯,你别拿这些鬼神之说来吓我们。人死如灯灭,哪有那么多讲究?"

张伯叹了口气:"老爷生前待我如亲人,我今日便把一个秘密告诉你们。我年轻时曾在寺院当过杂役,听方丈讲过中阴身的道理。人死后的三十五天里,神识未散,对阳世之事最为敏感。你们在灵前争吵,老爷的魂魄能听得清清楚楚,这是对他多大的折磨啊!"

三兄弟面面相觑,心中虽然半信半疑,但也不敢再造次。张伯接着说:"当年方丈曾说,中阴身期间有七条大忌,第一条便是:灵前不可争吵,尤其不可为家产相争。这会让亡者心生执念,放不下对阳世的牵挂,无法安心转世。"

老二张福禄撇了撇嘴:"就算真有中阴身,父亲知道我们争家产又如何?难道他还能从棺材里跳出来不成?"

张伯摇摇头:"你们不信,我也没办法。只是当年方丈说过一个故事,你们听了便知其中厉害。"

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城南有户人家,家主姓李,是个木匠,手艺精湛,在城中颇有名气。李木匠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李大跟着他学手艺,小儿子李二读了几年书,在县衙当个小吏。

李木匠临终前,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颤抖着说:"我这一辈子,除了这门手艺,就剩下东街那处小院子和一千两银子。手艺传给李大,院子和银子你们兄弟俩平分,要和睦相处,别让我在地下不安心……"

说完这些话,李木匠就咽了气。起初几天,兄弟俩还算平静,一起料理父亲的后事。可到了第五天,李二突然提出,父亲的手艺值钱,李大学了手艺,就该少分财产。李大当即不干,两人在灵前大吵起来。



"父亲的手艺是我这十几年苦学来的,凭什么要我少分?"

"你有手艺能赚钱,我在县衙拿的那点俸禄够干什么的?"

两人越吵越凶,最后竟然在灵堂里扭打起来,灵位都被打翻在地。就在这时,守灵的一位远房叔叔突然指着李大的脸惊呼:"你的脸!"

李大摸了摸自己的脸,只觉得火辣辣的疼。众人点起烛火一看,都倒吸了一口凉气——李大的左脸上,赫然出现了五道血痕,像是被人用指甲狠狠抓过一般。可刚才明明是李二在和他扭打,李二的指甲根本碰不到他那个位置。

更诡异的是,血痕的排列极有规律,就像是有人特意抓出来的。李二也吓坏了,跪在灵前磕头:"父亲,是儿子不孝,儿子再也不敢了!"

从那以后,兄弟俩再也不敢在灵前争吵。可李大脸上的伤痕一直不好,就算愈合了也留下了深深的疤痕。更让人惊讶的是,每到逢年过节,那伤疤就会隐隐作痛,像是在提醒他当初的过错。

张伯讲完这个故事,三兄弟都沉默了。老大张福生终于开口:"张伯,您说的那七条大忌,除了不能争吵,还有什么?"

张伯缓缓说道:"第二条,是不可在灵前说亡者生前的过错。人死为大,那些恩怨是非,就该随他入土。若在灵前翻旧账,数落亡者生前的不是,会让他心生愧疚和痛苦,神识难以安宁。"

老三张福寿听了,脸色突然变得煞白。原来就在前两天,他曾在灵前对母亲抱怨:"父亲生前太偏心,总是向着大哥二哥,对我这个小儿子不够好……"

"第三条,"张伯继续说,"是不可在灵前哭得过于悲伤。适度的哀痛是孝心的表现,但过度的悲伤会让亡者不忍离去,增加他的执念。"

老二张福禄想起母亲这几天哭得死去活来,几次昏厥,不由得心中一紧。

"第四条,是不可让孝子孝孙在灵前做不敬之事。比如嬉笑打闹,比如吃荤腥,比如说些污秽之言。这些都会让亡者心寒,觉得儿孙不孝。"

三兄弟互相看了看,都想起了自己这几天或多或少的失礼之处。

张伯叹了口气:"方丈当年说,这四条禁忌,世人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可真正严重的,是后面的三条。那三条禁忌,犯了的话……"

说到这里,张伯突然住了口,神情变得极为凝重。

老大着急地问:"后面三条到底是什么?张伯你快说啊!"

张伯摇摇头:"这三条禁忌,方丈说过,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不是我要卖关子,实在是这三条太过要紧……"



就在这时,堂外突然刮起一阵阴风,灵位前的蜡烛齐齐熄灭。三兄弟都是读过书的人,本不信鬼神,可此时此刻,背脊却不由得发凉。

张伯脸色变得更加苍白,颤声说:"老爷他……他一定是在提醒我们。方丈当年说过,中阴身期间,亡者的神识虽然微弱,但对于灵前发生的事却最为敏感。后面那三条禁忌,是最容易让亡者痛苦、影响转世的。犯了这三条,不但亡者受苦,就连家人也会跟着倒霉……"

老二急道:"到底是哪三条?您快说清楚!"

张伯看了看灵位,又看了看三兄弟,终于下定决心:"罢了,今日既然说到这份上,我就把当年方丈的教诲都告诉你们。不过这后三条禁忌,说起来可能更容易让人犯错,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