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终究是个该死的零售生意。”美国投资大师芒格曾说投资阿里巴巴是自己犯过的最严重的错误之一,他曾在2021年连续买入阿里股票,均价181美元/股,2022年卖出后亏损约40%。他说,他以为阿里是高科技或平台公司,忽略了其零售本质。
![]()
“以前每年最重要的节点是双11,今后应该会向云栖大会倾斜了。”这句来自《中国企业家》的话,准确捕捉了阿里巴巴内部叙事的转向。十年来,“双11”曾是整个阿里集团的运营节奏锚点,如今,这个锚点变成了AI。
AI将会成为阿里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关键落子。这一观点已经成为阿里内部的共识。
2025年年初,DeepSeek引爆全球大模型竞赛,通义Qwen模型迅速跻身全球开源模型第一梯队,成为阿里新叙事的支点。沙利文2025年上半年报告显示,在中国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市场中,阿里通义占比第一。
这种转向不是孤立发生的。就在两年前,阿里云还在经历低谷。2023年初,它首次出现负增长,营收增速跌至个位数,华为云、天翼云相继蚕食了市场份额。那时的阿里云,需要一个新的故事。
2023年9月,吴泳铭上任CEO。第一刀,直指阿里云。他果断叫停了原定的分拆计划,重新确立方向:AI驱动,公有云优先。2023年底到2024年初,在吴泳铭主导下,阿里又耗资超过百亿元,以资本换时间,激进入股了月之暗面、智谱AI、MiniMax、百川智能、零一万物等模型初创公司,引发关于AI泡沫化争议。
外界最初并不乐观——这是一个高风险赌注。但从结果看,这一步赌赢了。2025年年初,DeepSeek的火爆意外将阿里AI带进柳暗花明。强化学习技术极大降低了模型训练成本,也让模型厂商技术迭代倍速加快。
到了最新财年,公司收入已经突破双位数增长。调研机构Omdia报告中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达223亿元,阿里云稳居第一,超过二到四名的总和。资本市场也给出了回应——今年以来阿里股价不断上涨,10月初,阿里在美股市场一度站上192.67美元。
AI是一个“五密集”行业——资本、技术、数据、人才、算力。能够同时在这五个维度上形成合力的企业,全球屈指可数。阿里恰好是其中之一。从底层芯片到云基础设施(IaaS/PaaS),再到模型层(通义大模型)与应用层(to B/to C),阿里几乎构建出完整的技术链条。除了谷歌,全球仅有两家公司具备如此全栈AI体系。
然而,故事并未到此为止。云业务价值正在被重新估值,但阿里云依然面临两个难题:其一,技术领先能否持续;其二,这份领先能否转化为利润。AI的浪潮带来了想象力,也带来了未知数。吴泳铭押下的这一注,才刚刚开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