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塞尔维亚的豪赌:“卖国”与“求生”纠缠在同一片废墟上

0
分享至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菲利蒲】

广告牌后面的废墟:被遮住的,是谁的记忆?

今年年初,我在贝尔格莱德总参谋部旧址附近拍视频。那是一片熟悉又刺眼的景象——整栋被北约炸烂的建筑,以残垣断壁的姿态,立在市中心最显眼的位置。

那时候,草坪上还没有“禁止拍照”的牌子。我特地问了旁边的军人:“这里能不能拍?”得到的回答很干脆:“可以,随便拍。”

几个月以后,当我8月再次带朋友去那里——这次同行的是我大学辅导员和她的先生,我们走到草坪边,发现地上悄悄立起了一块小小牌子,上面写着“禁止拍照”。一瞬间,我心里“咯噔”一下——现在回过头看,今天闹得沸沸扬扬的这件事,差不多在那时已经定了调。

在总参谋部对面,是塞尔维亚政府大楼,斜对面是外交部,旁边是军情局,另一侧是财政部。这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城市中心”,而是国家权力与安全神经密集交织的心脏地带。

而如今,这片曾经象征北约轰炸记忆、象征民族伤口的土地,即将被改造成一座带有“特朗普”标签的酒店式公寓——这就是塞尔维亚议会近日通过“特别法案”(Lex Specialis)后,引发全国争议的项目核心。



一块类似征兵广告的广告牌遮挡了被炸的大楼;据说美国希望塞尔维亚为了“美塞友好”考虑,遮一遮残骸。

这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新闻,而是一条十二年的时间线

要理解这件事,不能只盯着“特朗普”“大厦”“废墟”这些情绪值拉满的关键词,还得把时间线拉长。

很多人以为,这一切始于2022年的秘密备忘录,或者2024年媒体曝光的文件。实际上,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13年。

2013年,前进党刚上台,贝尔格莱德开始筹划一整套“城市更新”方案:地铁、高速公路、新桥梁、“水上贝尔格莱德”、各类房地产项目……其中就包括一个极具争议的构想:拆除国防部旧址,在原址兴建新的楼盘。

当时有两条并行的线:一条是美国方面持续施压,希望拆掉这栋承载北约轰炸记忆的建筑;另一条则是塞尔维亚国内部分政客与官僚,从“发展”角度认真考虑是不是干脆拆掉旧楼,在其中一部分地方建纪念馆,外围开发商业地产。

就在这一时期,两个潜在投资方出现了:一个是阿联酋资本,另一个就是彼时在塞尔维亚几乎默默无闻的唐纳德·特朗普。

2013年11月,时任总理的达契奇在纽约会见特朗普,媒体当时的报道写得很清楚:特朗普正考虑买下贝尔格莱德被炸毁的塞尔维亚国防部旧址,将其改造成一家高档酒店。当时距他当选美国总统还有三年,在塞尔维亚,特朗普只是一个有点野心的地产商名字。这段时期,双方接触还是以“地产项目”的逻辑为主。

2016年之后,故事的性质发生了质变:特朗普出人意料赢下美国大选;塞尔维亚与美国民主党关系长期恶劣;塞政府与舆论场开始有意无意地把特朗普包装成“同情塞尔维亚”“反对轰炸南联盟”的政客。

那段时间,一边是拜登当年鼓吹“对南联盟动武”的旧视频被翻出来,一边是特朗普那句“看看我们对那片土地和人民做了什么”,两类消息不断在塞尔维亚社交媒体上循环播放。在这种滤镜加持下,“总参谋部旧址改建项目”逐渐从商业项目转向政治筹码。

2020年,武契奇赴美与特朗普会面,被安排坐在“小板凳”上的画面在国内引发巨大争议。而同一时期,特朗普的巴尔干事务特使理查德·格雷内尔开始扮演“说客”和中间人角色,在塞尔维亚、特朗普家族与库什纳之间穿梭。


2020年9月4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去白宫见特朗普。

但随着特朗普2020年输掉选举,民主党重新上台,便对塞尔维亚采取强硬态度,美国驻塞尔维亚大使乔治·希尔对贝尔格莱德多方施压。塞尔维亚一方面要顶住来自欧盟与民主党的政治压力,另一方面仍试图保留与特朗普阵营的联络通道。

2022年12月,据塞尔维亚反对派议员爆料,塞方与库什纳阵营秘密签署备忘录;2024年5月,在美国大选结果尚未揭晓的情况下,塞尔维亚政府正式与特朗普家族及库什纳公司签约,将总参谋部项目推入“不可逆”阶段,这本质上是一种“押宝特朗普”的站队行为。

在俄乌冲突、国内政治斗争、能源制裁与2027世博会筹备等多重压力下,总参谋部项目逐步被政治化,成为塞尔维亚尝试减缓外部压力、向美国争取空间的筹码之一。最终在2025年11月,塞尔维亚议会以Lex Specialis形式为该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引爆舆论与民间情绪。

所以,这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决策,而是经过12年演变,在塞国内外压力交织下不断变形的结果。将上面提到的若干阶段叠加起来,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单点错误决策,而是一整套在弱国困境、帝国结构与国内政治博弈中不断扭曲的路径。

小国在新殖民秩序下的困局:屈辱,并不自动等于“卖国意愿”

对很多中国读者来说,“把被轰炸的总参谋部旧址租给美国资本盖酒店”这件事,天然会触发联想:“这不就相当于现在把圆明园租给英法资本99年,让他们盖豪华酒店吗?”

这种本能的愤怒,完全可以理解。坦率讲,从民族尊严的角度,这件事确实带有强烈的丧权辱国感——这一点很难洗。

但如果只把它理解为“统治者主动卖国”“单方面亲美投怀送抱”,又会忽略掉一个残酷现实:塞尔维亚是一个在经济上被深度嵌入、在军事上被部分占领的新型半殖民地。

北约在科索沃的军事部署,是美国在欧洲南翼的重要支点;塞尔维亚在能源上高度依赖俄罗斯,又在金融与规则上受制于欧盟与美国。塞尔维亚石油工业公司(NIS)过去一年处于被制裁状态,一旦能源问题不能缓解,工业体系会被直接掐喉;2027年贝尔格莱德要举办世博会,国内还指望通过大规模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在此背景下,任何新增制裁都可能压垮整个发展路径。

在这种局面下,总参谋部旧址上的项目,被从一个商业地产逐渐包装成一种与美国“交换条件”的载体:“我们在象征意义上退让到这个程度,能不能换来你们在能源、制裁上的后撤一步?”

这是目前外界能够推测出的、对执政当局最“善意”的解释。

但问题在于——特朗普不是一个可靠的交易对手。他的政治风格决定了,他很在乎面子与视觉效果,他善于利用已有的“坑”(比如民主党时期的制裁)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他擅长“得寸进尺”,但并不以践行承诺著称。

如果说在极端不利的国际格局下,用所谓“丧权辱国”的一步,换来能源制裁的部分松动,这对一个600万人口的小国来说,也许是“账面上说得过去”的选择。

只不过前提是,必须真能换到点什么。否则,这就成了一场赤裸裸的廉价献礼。

安全维度:比“羞辱感”更要命的问题

即便暂时把情绪放到一边,从冷冰冰的安全视角看,这个项目同样令人后背发凉。

总参谋部旧址的地理位置,敏感到近乎“反常识”:旁边是塞尔维亚军情局,对面是政府大楼,斜对面是外交部,另一侧是财政部,地下则是塞尔维亚电话电缆与通讯系统的中枢枢纽,且军队曾在这里做过什么“手脚”,外界不得而知。

现在,这样一块战略要地将长期交由与美国紧密关联的资本方开发运营。问题不是“酒店建得漂不漂亮”,而是非常现实的忧虑:谁能保证这栋建筑不会成为24小时监控塞尔维亚政府一举一动的前哨?谁能保证通讯中枢不会被“顺手”纳入更大范围的情报覆盖?讽刺的是,就连军队内部、甚至部分亲北约的说客,都公开对此表达担忧。这已经不是“意识形态之争”,而是军队命根子的问题。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让曾经轰炸过自己首都的军事同盟所代表的力量,在首都心脏地带掌握这样一块土地——几乎可以用“不可理喻”来形容。


谁有资格谈“爱国”?执政党 vs 反对派的双重脸谱

武契奇在最近的长篇电视访谈中,在为自己辩护时拿出了另一组令人不适但又必须面对的数据。

他说起了另一个早已被人遗忘的故事:在德丁耶别墅区最核心地段,有一处4.2公顷的“元帅府”旧址以及卫戍司令部,那片土地曾是塞军卫戍司令部所在地,也是极具战略意义的制高点;2000年后上台的那届“民主派政府”以远低于真实价值1/2的价格,将这块地一次性永售给美国大使馆。据称,经过税务局和时任政府“评估”后,这片本应价值两倍以上的土地被压到了2800万美元,再在谈判中被砍到约1500万美元成交。如今,这块地已永久在美国手里,塞尔维亚人甚至连“进入”的权利都没有。

与之对比,武契奇强调,总参谋部旧址这次并不是出售,而是99年长期租赁,土地仍在塞尔维亚名下,国家保留使用权;项目投资额预计不低于6.5亿欧元,贝尔格莱德整体资产价值随之抬升;塞尔维亚在未来99年中,理论上可以享有约22.5%的利润分成。

在他的叙事中,问题被转化为“他们当年把更大、更关键的地块贱卖给美国,现在却指责我们只出租不出售总参谋部,到底是谁真的在卖国?”

这当然是一种高度选择性叙事,但它至少点出了一个现实:今天站在道德制高点痛斥“特朗普大厦”的许多反对派人物,本身也有极不光彩的卖国历史。其中不乏亲西方、激进自由派、环保“绿党”等政客,他们反对这桩交易未必是出于爱国情怀,而是担心保守派与特朗普系在欧洲自由主义势力范围内“扎根”,动摇原有的政治格局。

在普通塞尔维亚人眼中,这个场景就构成了一幅极其吊诡的图景:一边是在制裁与压力下做出“丧权辱国式退让”的执政党;另一边则是过去二十年里以各种方式对西方资本敞开大门的“自由派反对派”。

谁更“爱国”,谁更“卖国”?恐怕很难用简单标签去回答。

在中国大使馆旧址与“特朗普大厦”之间,对比的不只是做法

同样是战争中的受害者,同样是在被炸毁的建筑上进行“再开发”,中国大使馆旧址与总参谋部旧址,走出了截然相反的两条路径。


矗立在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上的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大厦

在原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旧址上建起的,是由中资主导、面向全欧洲的文化中心——它以一种相对体面、主动、掌握叙事权的方式,把悲剧记忆转化为软实力节点。

而在总参谋部旧址上即将出现的,则是一栋由前侵略者代表资本操盘的酒店式公寓,塞尔维亚在其中既失去了叙事权,也失去了安全优势。

前者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讲自己的故事”,后者却很难摆脱“在被炸过的土地上,让对方来赚最后一笔钱”的讽刺意味。


贝尔格莱德特朗普酒店式公寓设计渲染图

愤怒之后,还要盯住“换来了什么”

对塞尔维亚来说,这无疑是一段屈辱的现实。但在愤怒之外,仍有几个问题值得持续追问。

第一,这个“民族尊严上的巨大让步”,最终能换来什么?塞尔维亚石油工业公司的制裁会不会被部分解除?能源与工业体系能否因此获得缓冲与喘息?

第二,国家安全底线如何被重新划定?谁来对通讯中枢与周边政府机构的安全风险负责?相关条款中是否存在任何有约束力的安全保障?

第三,在半殖民格局下,小国还有多少自主空间?是不是每一次“发展”的换取,都必须以记忆、尊严乃至安全为筹码?

塞尔维亚的问题,并不只是塞尔维亚的问题。它提醒我们,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中,很多小国看似“选边站队”“主动投怀送抱”,其背后往往是在极小的回旋空间里做“次优选择”的痛苦现实。

这并不是要为任何所谓“丧权辱国”的行为辩护。相反,正是因为这种选择如此沉重与危险,我们更需要在事实与结构层面把它讲清楚——让愤怒有依据,让同情不过度浪漫化;也让更多人看到,在一个被新殖民秩序包围的小国身上,所谓的“卖国”与“求生”往往纠缠在同一块废墟之上。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观察者网 incentive-icons
观察者网
全球视野,中国关怀
127747文章数 184938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