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小鹏在营销领域的把控力,总能精准触动市场神经。不久前的小鹏科技日现场,一款身高178cm、体重70kg的人形机器人IRON,以一套复刻超模的“猫步”惊艳亮相——外八甩腿的利落、躯干扭转的协调、臀部轻摆的灵动,每一个细节都颠覆了人们对机器人“动作僵硬”的固有印象。这段视频迅速在网络上刷屏,可随之而来的不是清一色的赞誉,而是铺天盖地的“打假”声音。

社交媒体上,网友们开启了“福尔摩斯式”的细节考据:“放大视频能看到耳朵的轮廓,里面肯定是真人”“臀部有明显的肌肉蠕动感,分明是套壳扮演”“后背隐约有内衣痕迹,造假实锤了”。海外网友更是直言不讳:“这就是伪装成机器人的人,别想狡辩!”一场意料之外的“全民找茬”,让这款本该聚焦技术突破的机器人,陷入了“是否真人冒充”的舆论漩涡。
![]()
面对汹涌而来的质疑,小鹏机器人团队度过了数个不眠之夜。他们既为技术成果能引发如此高的关注而欣慰,又为自家心血遭到不信任而倍感无奈。
据接近团队的知情人士透露,内部对此争议激烈:一方面担心剪开机器人外壳会泄露核心内部结构与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这款机器人凝聚了团队无数心血,像“检查自己的孩子”一样剖开它,情感上实在难以接受。
作为创始人的何小鹏同样承受着巨大压力,他曾在一条“100%真人在里面”的评论下幽默回复“感谢认可”,但私下里深知,“造假”二字对科技企业而言足以致命。
![]()
最终,为了捍卫品牌信誉,何小鹏做出了一个让团队痛心却决绝的决定——用最直接的方式自证清白。
第二天上午,一段一镜到底的澄清视频紧急发布:工作人员拉开IRON背后的拉链,白色网状的“肌肉”结构与闪烁着红灯的内部组件清晰可见,所谓的“耳朵轮廓”,其实是机器人的麦克风阵列。
视频结尾,半“卸甲”状态的IRON再次走起猫步,用流畅的动作证明着自身的机械驱动本质。
![]()
可质疑并未就此停歇,“拉链没拉到底”“视频是AI合成的”“展示的是另一台机器人”等声音持续发酵,倒逼小鹏拿出更彻底的回应。
在当晚的X9技术发布会上,何小鹏站在舞台中央,亲眼看着工作人员用剪刀逐层剪开IRON的腿部覆盖件:从织物材质的“皮肤”,到3D打印而成的“肌肉”,最终露出精密复杂的机械骨骼。
令人惊叹的是,即便处于这样“开膛破肚”的状态,IRON依然稳稳走完了一段猫步。
![]()
“说实话,我有一点点心酸”,何小鹏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哽咽,“就像电影里要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粉,却不得不剖开肚子。希望这是最后一次,为IRON证明它就是它自己”。这场近乎“悲壮”的自证,终于赢得了全网的信服。
如今,这场自证事件不仅为小鹏带来了持续高涨的话题热度,更在资本市场掀起了强劲波澜。
科技日结束后,小鹏汽车港股股价在11月6日、7日连续上涨,11月11日,小鹏汽车-W股价一度暴涨15.11%,报105.6港元/股,总市值攀升至2022.4亿港元,较此前增值超250亿港元,成功超越吉利汽车1817.3亿港元的市值。
隔夜美股市场上,热门中概股涨多跌少,小鹏汽车美股涨幅更是超过16%。资本市场的热烈回应,既是对小鹏机器人技术实力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其整体AI战略的坚定看好。
![]()
IRON机器人之所以能引发“真人冒充”的误解,核心在于其拟人化程度突破了行业现有水平。
机器人开发者张振尧表示,IRON行走时的流畅度、动作的柔顺感,以及肩颈、胯部的协调摆动,恰恰从侧面印证了其在动态平衡与柔顺控制方面的卓越能力。这份极致的拟人化,源于小鹏团队在技术细节上的反复打磨。
“人体并没有一个独立的‘腰’器官,腰是脊柱、肌肉群与腹腔共同构成的复杂组合体”,小鹏机器人副总裁米良川的这句话,揭开了IRON步态自然的核心密码。
不同于行业内多数机器人采用的刚性躯干设计,小鹏团队耗时两年专项研发仿人脊椎系统,通过多关节串联结构,实现了脊柱的多角度旋转与摆动,让IRON拥有了接近人类的躯干灵活性。
全身82个自由度的设计,使其动作灵活性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行走时躯干能随步伐自然扭转,臀部随之轻摆,彻底摆脱了传统机器人“同手同脚”的僵硬感。

硬件配置上,IRON搭载了三颗图灵AI芯片,总算力高达2250TOPS,这一配置在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中处于顶尖水平。
与宇树科技等厂商将电机集中在关节轴心的方案不同,小鹏机器人将关节电机等重型部件安置在更靠近躯干的位置,远离小腿和腿部。
这样的设计大幅降低了脚部惯性,让IRON能够快速、精准地调整自身姿态,行走姿态更显协调优雅。
鲜为人知的是,IRON机器人的技术根基,早已深度融入小鹏的汽车业务体系。
![]()
图灵AI芯片不仅赋能机器人,还将应用于2025年第二季度量产的新车型;端到端大模型与小鹏XNGP智驾系统源自同一技术体系,能够快速适配不同场景的决策需求;就连机器人的电池管理技术,也借鉴了小鹏汽车5C超充电池的成熟经验。这种“技术复用”的发展逻辑,正是小鹏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从2016年启动四足机器人研发,到2020年转向双足人形机器人,小鹏用七年时间构建起“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的技术生态。何小鹏曾明确表示:“点亮科技树的关键,在于掌握根节点的基础技术,AI和能源技术,就是我们的根节点”。
如今,这棵科技树已开始结出硕果:XNGP智驾系统覆盖全国近200座城市,用户渗透率超过80%;5C超充电池实现“12分钟充满80%”的高效补能;飞行汽车收获近4000台订单,计划2026年量产交付。
不过,行业内向来有“做得越多,错得越多”的说法。尽管小鹏在新势力车企中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优势,但与全球顶尖科技企业相比,在人才储备、研发资金投入、生态建设完善度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从单纯的汽车制造商向“顶尖科技公司”转型,绝非简单的技术路线调整,而是涉及组织架构、人才结构、企业文化的全面重塑。
小鹏需要大量同时具备汽车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软件工程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跨界人才的稀缺性与整合难度,成为转型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隐形挑战。
更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估值往往依赖未来成长预期,一旦技术落地进度或商业化效果不及市场预期,企业可能面临估值回调的风险。
尤其是小鹏目前布局的机器人、飞行汽车等多个领域,均需要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短期内难以贡献实质性的营收与利润。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小鹏仍需依靠汽车销售业务的支撑,来保障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
如何在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战略投入之间找到平衡,持续维持资本市场的信心,是小鹏管理团队需要不断应对的难题。
一把剪刀剪开的,不仅是机器人的外壳,更是小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股价的短期上涨只是市场对其技术实力的初步认可,真正的考验还在前方。
何小鹏的哽咽,道出了中国科技企业共同的困境——从芯片到机器人,从汽车到航空航天,中国企业似乎始终要承担“证明自己”的额外成本。
这种成本,可能是技术公开带来的知识产权泄露风险,可能是舆论质疑引发的公关压力,也可能是市场信任积累过程中的漫长等待。
但正是这种“被迫证明”的压力,倒逼中国企业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的硬核之路。小鹏七年如一日构建全栈自研体系,从AI芯片到智驾算法,从电池技术到机器人结构,拒绝“拿来主义”,坚持核心技术自主掌控。
这份长期主义的坚守,正在让中国科技不断突破边界。未来,小鹏能否持续整合资源、攻克技术难关,在多个前沿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真正成长为顶尖科技公司,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而这场关于机器人的自证风波,或许只是中国科技企业砥砺前行路上的一个缩影——在质疑中突破,在压力中成长,用实力赢得属于自己的认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