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日子。
20年来,源于浙江安吉的这颗绿色种子,已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两山”理念成为照亮中国发展道路的绿色灯塔,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如今,来自中国的菌草在非洲大地茁壮生长,中国承建的光伏电站点亮阿联酋的万家灯光,中国的绿色防控技术让斯里兰卡的茶叶香飘世界……“两山”理念正一步步从中国走向世界。
“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最富感染力的叙事之一。作为媒体人,我们高质量做好生态文明报道的过程,就是向海内外传播“两山”理念、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故事的过程,也是为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时代华章增光添彩的过程。
深刻理解“两山”理念:改变中国,引领时代
余村是浙江北部天目山余脉余岭脚下的一座村庄。如今,村口天天能看到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旅游大巴,考察、研学团队也纷至沓来,亲身感受这里的风光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人靠山吃山,建起石灰窑,办起砖厂、水泥厂,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然而,“石头经济”严重透支了当地生态:山体变成“秃头光”,水成了“酱油汤”……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20年来,余村不断精彩蝶变,成为“两山”理念的最生动注脚。这一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走到了发展与保护的十字路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也带来了环境问题的集中爆发。
如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怪圈,是一道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世界性难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划破了唯GDP论的迷雾,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两山”理念不断丰富、深化、发展,深刻改变了东方大国的发展逻辑,重塑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国土的生态面貌。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行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道上。
任何伟大的理论,从来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两山”理念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态环境期待的切实回应。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对干净的水质、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生态环境愈发向往。
人们仍然对十几年前的雾霾印象深刻。2014年2月下旬,北京等地被重霾笼罩,持续时间长达7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这些重要论述,正是对人民群众期待的积极回应,旨在让良好生态环境真正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两山”理念折射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两山”理念的理论本质,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科学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两山”理念破解了发展和保护的“两难”悖论,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如今,在长江两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母亲河“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景重现;在彩云之南,苍山洱海的好生态,吸引了文化旅游、大健康、生态农业等好产业,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在东南沿海,厦门筼筜湖的粼粼波光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更带动了周边高端产业的集聚……新时代的中国,正坚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两山”理念蕴含着对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深邃思考。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从原始社会的崇拜、敬畏自然,到农耕文明有限改造、利用自然,到工业革命后征服、改造自然,“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两山”理念指引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将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历史性重塑。
植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彰显“中国智慧”的“两山”理念,将引领14亿人口的中国走向一个更光明、更和谐、更美好的未来。
记录中国绿色转型的坚实步伐
有媒体同行曾说,如果说新闻是历史的底稿,那么记录好这份底稿,既是艰巨的考验,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做好生态文明报道、讲好中国绿色发展的故事,是新闻媒体尤其是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央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走出“一事一议”的线性报道思维,坚持读事读人读精神读思想,让生态文明报道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可读性与传播力。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也是我们不断创新突破的重点。
作为中央主流媒体,突出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背后的复杂性、艰巨性,阐释取得成就的来之不易,才能真正读懂这些成就的时代意义。我们要在历史的大视野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不断给受众带来新的认知和感受。我们的新闻报道既要“顶天”——有高度、有格局,又要“立地”——有细节、有温度。
我们讲述一个山村的变化——浙江安吉余村,这个小山村通过关停矿山,探路生态产业发展,实现了绿色蝶变,探索出生态优、百姓富的发展之路。一个个余村的故事告诉人们,中国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在发展和保护之间找到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路子。
我们记录一个企业的转型——长江岸边的化工企业在生态环保要求的倒逼之下,谋求绿色转型发展,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品迭代升级。一个个工厂的转型告诉人们,中国正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推动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我们写下一棵树苗的生长——人们用双手栽下一棵棵小苗,给中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了长达3046千米的“绿围脖”,把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围了起来。曾经荒凉之地上长出的一片片绿荫告诉人们,中国更绿了,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
我们记录一群大象的旅程——云南那一群可爱的亚洲象北上南归、往返千余千米的“奇幻之旅”。中国政府与群众的温情护象行动赢得世界点赞,这条“象”往之路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风景。从亚洲象到长臂猿,从江豚到朱鹮,不断回归的珍稀野生动物告诉人们,中国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万千生灵的乐土。
人们头顶的天空更蓝了,家门口的公园更多了,长江、黄河的水更好了……每一个改变的背后,都是一篇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文章。正是坚持讲好每一个小故事,才汇聚成了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大合唱。
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就是读懂中国的绿色史诗。当今的中国,正致力于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这波澜壮阔的绿色发展实践,正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
多渠道多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智慧
8月,河北塞罕坝,百万亩人工林海绿意无边。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人工造林规模世界第一,而且还在继续造林。地球绿化,改善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功不可没,中国人民功不可没。”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威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发出倡议,也引领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坚实行动,彰显着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情怀。
保护地球家园,中国行动举世瞩目。作为一个有14亿多人口、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绿色低碳转型,意味着地球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走上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为全人类应对生态环境挑战作出的巨大贡献。在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中国更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积极提供全球生态公共产品,为发展中国家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示范和借鉴。
保护地球家园,中国智慧世界回响。“两山”理念关照的是“人与自然关系”这个宏大命题,破解的是“发展与保护矛盾”这个世界性难题,蕴含的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普遍性规律,具有超越地域、时代与国别,事关人类文明永续进步的世界意义。中国绿色发展的经验可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跨越式发展、实现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这是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两山”理念在国际社会获得广泛认同,被国际专家称为“独特的中国礼物”。美国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安德鲁·施瓦茨表示,我们认识到,“两山”理念体现了一种深刻生态智慧,不仅是对中国悠久哲学传统的当代创新,也是对全球生态文明话语的重大贡献。作为来自新闻媒体的观察员,我们不仅要向世界
讲好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和故事,更要向世界传递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只有跳出生态环境领域,用历史的大镜头来观察中国绿色发展的成就,我们才能更加理解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艰难前行中创造的绿色奇迹。
在“未来已来”的当下,如何讲好中国“两山”故事,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让我们的报道让人“听得见、信得过、传得开”,这是一个重大考验。我们从报道时效抢速度、报道内容提温度、报道形式拓广度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增强报道的影响力。从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到浙江“千万工程”,从浙江“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到研究防沙治沙的中国科学家……中国频频摘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凸显中国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我们要充分运用好这些得到全球认可的案例故事,以此为切口,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实践,传递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身处媒体变革的大潮之中,我们只有顺势而为,坚持融媒思维,提前策划、主动作为,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推出宣传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高质量作品,才能不断提升报道触达率和影响力,为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共同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我们也深深认识到,尽管媒体变革日新月异,但“内容为王”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我们仍需要坚守的力量。我们将继续深耕生态领域,在内容创新上持续发力,特别是在提高融合报道能力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内容“出色出彩”、形式“出新出奇”、传播“出圈出众”,让世界更好地读懂美丽中国。
作者:陈芳,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高级记者
本文来源于《世界环境》2025.04期媒体之窗栏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