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路边卖烤红薯被罚3万,带着300斤红薯来到大厅:这钱,还得交吗

分享至

  • 声明:本文情节均为虚构故事,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
  • 图片非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陈阿婆,跟我们走一趟吧。”

一个穿着制服的年轻人站在烤炉前,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

炉火正旺,映着他年轻的脸庞,也映着炉子后面那张布满沟壑的脸。

“走?去哪?”

陈兰香停下手中翻动红薯的火钳,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又瞥了瞥他身后那个神情严肃的中年队长。

她的声音沙哑,却很平静,仿佛他们不是来执法的,只是来买烤红薯的街坊。

“您在这里摆摊,不符合市容管理规定,跟我们回去做个笔录,接受处理。”

中年队长的声音没有一丝温度。

陈兰香把火钳往炉子上一搭,发出一声清脆的“当啷”声。

“好,我跟你们走。”



01

陈兰香是个硬气了一辈子的女人。

她出生在城郊的一个小村子,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妹妹。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她十几岁就跟着父亲下地,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

二十岁那年,经人介绍,她嫁给了在钢铁厂当工人的丈夫,李建国。

李建国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对陈兰香很好,俩人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有奔头。

他们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李强,女儿叫李静。

陈兰香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把两个孩子拉扯得健健康康。

她以为这辈子就会这样平淡而幸福地过下去。

可天有不测风云。

在李强刚满十八岁那年,李建国在厂里出了事故,从高架上摔了下来,人当场就没了。

天,一下子就塌了。

工厂赔了一笔钱,但那点钱在当时,对于一个失去了顶梁柱的家来说,又能撑多久。

亲戚们都劝她,一个女人家带着两个半大的孩子,太难了,不如趁着还年轻,找个好人家改嫁。

陈兰香把牙咬得咯咯响,一滴眼泪都没掉。

她对着丈夫的遗像说:“建国,你放心,这个家,我撑得住。”

她拒绝了所有的“好意”,用工厂那笔抚恤金,安葬了丈夫,剩下的钱,她一分没动,全给孩子们存着。

从那天起,陈兰香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家。

她在建筑工地上搬过砖,在菜市场里卖过菜,在小饭馆里洗过碗。

只要能挣钱,多苦多累的活她都干。

街坊邻居都说,陈兰香不像个女人,倒像个铁打的汉子。

她很少笑,也很少说话,每天就是埋头干活,回家就给孩子做饭、洗衣、辅导功课。

儿子李强心疼她,高中毕业就想去打工,被她狠狠地骂了一顿。

“你爸最大的心愿,就是你和妹妹能有出息,能考上大学,走出这个地方。”

“你要是敢不去读书,我就当没你这个儿子。”

李强红着眼,最终还是走进了考场,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四年后,女儿李静也争气,考上了南方的师范学院。

两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在陈兰香的肩上。

她更拼了,一天打三份工,常常是天不亮就出门,夜深了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日子就像一台磨盘,慢慢地碾着她的青春和健康。

她的背开始驼了,头发也白了大半,手上的老茧厚得像一层盔甲。

但每当收到孩子们从远方寄来的信,看到他们在信里说“妈,我拿了奖学金”“妈,我当了学生干部”,她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她这辈子,没为自己活过,她就是为了这两个孩子活的。

02

孩子们大学毕业后,都留在了大城市工作,也各自成了家。

他们都想把母亲接到身边去享福,但陈兰香都拒绝了。

“我在老家待习惯了,这里有你们的爸,有老街坊,我哪也不去。”

儿子李强不放心,每个月都给她寄钱,她要么存起来,要么又偷偷塞给了来看她的孙子孙女。

她说:“我有手有脚,自己能挣钱,不用你们养。”

孩子们知道母亲的脾气,拗不过她,只能由着她。

六十岁那年,陈兰香觉得自己不能再打零工了,身体吃不消。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街边有人卖烤红薯,生意还不错。

她动了心思。

她找出丈夫生前用过的一个旧油桶,请人帮忙焊了焊,改造成了一个烤炉。

她自己去批发市场,学着挑又甜又糯的红薯。

每天凌晨四点,她就推着那辆吱呀作响的板车,拉着一百多斤红薯和一个大烤炉,到市中心那棵老槐树下。

生火,预热,把一个个红薯仔细地码进去。

等到天亮,上班的人流开始涌动时,香甜的气味就已经飘满了整个街角。

“阿婆,来个大的。”

“好嘞,给你挑个最甜的。”

她的红薯,个大,皮薄,烤得流着糖汁,价格也公道。

来买的,多是附近的上班族和街坊邻居。

大家渐渐都认识了这个沉默寡言但手脚麻利的烤红薯阿婆。

这一烤,就是八年。

这八年里,城市变化很大,到处都在修路,盖高楼。

市容管理也越来越严。

城管开始一次又一次地来找她。

“阿婆,这里不准摆摊了,您换个地方吧。”

“城市要创文明,您这样影响市容。”

一开始,城管队员们看她年纪大,多是口头劝离。

陈兰香也配合,他们来了,她就推着车子躲到旁边的巷子里。

等他们走了,她又推出来。

她不是不懂规矩,只是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去哪。

这棵老槐树下,是她待了八年的地方,熟客们都知道在这里找她。

换了地方,生意怎么办?

她已经六十八了,除了烤红薯,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

她不想成为孩子们的累赘,她想靠自己的双手,挣一口安稳饭吃。

“队长,你看她一个老太太也不容易,咱们就……”

一个年轻的城管队员小张有些不忍心,想替她说情。

“不容易?谁不容易?规定就是规定,今天放过她,明天这里就成菜市场了。”

被称作李队长的中年男人,板着一张脸,不留情面。

“陈兰香,这是最后一次警告,下次再在这里看到你,我们就要没收工具,并且罚款。”

李队长指着她,语气严厉。

陈兰香没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那张因为严肃而显得有些变形的脸。

她活了大半辈子,见过的人多了,她知道,跟这种人,说什么都没用。

她低下头,继续往炉子里添了一块炭。

火苗“呼”地一下窜了起来,映得她的脸忽明忽暗。



03

平静的日子没过几天,麻烦还是来了。

那天下午,天阴沉沉的,像是要下雨。

陈兰香的生意不错,带来的红薯快卖完了。

她正准备收摊,一辆白色的执法车就停在了不远处。

车上下来四个人,还是李队长和小张他们。

“又是你们。”

陈兰香心里咯噔一下,但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

“陈兰香,跟你说过了,这里不准摆摊,你怎么就是不听?”

李队长走到摊子前,居高临下地看着她。

周围的路人渐渐围了上来,对着这边指指点点。

“我这就收,这就收。”

陈兰香不想和他们发生冲突,手忙脚乱地开始收拾东西。

“晚了。”

李队长一挥手,“工具没收,人跟我们回去接受处理。”

两个执法队员上前,就要去推陈兰香的烤炉。

“别动我的东西!”

陈兰香急了,一下子张开双臂护住了那个油桶改造的烤炉。

这个烤炉,是她丈夫留下的念想,是她这八年的饭碗,比她的命还重要。

“我们是依法执行公务,你这是妨碍执法。”

李队长脸色一沉,语气更加严厉。

“你们这是抢东西!光天化日之下欺负一个老人家!”

人群里有人看不过去,喊了一句。

“就是啊,一个老太太卖点红薯怎么了?至于吗?”

“人家又没偷又没抢,你们管得也太宽了。”

围观的群众议论纷纷,大多是替陈兰香说话的。

李队长的脸涨成了猪肝色,他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都让开,谁再阻挠执法,一并带走!”

他大声呵斥着。

小张拉了拉他的胳膊,低声说:“李队,这么多人看着,要不算了吧,让她走就行了。”

“算了?规定是摆设吗?今天我要是不处理她,以后这工作还怎么干?”

李队长甩开小张的手,态度强硬。

他走到陈兰香面前,指着她的鼻子说:“我再给你一次机会,让开。”

陈兰香倔强地挺着腰杆,一动不动地护着她的烤炉。

她的眼神里没有畏惧,只有一种近乎顽固的坚持。

李队长彻底被激怒了。

“动手!”

他一声令下,两个队员不再犹豫,上前去拉扯陈兰香。

陈兰香年纪大了,哪里是两个年轻人的对手。

拉扯中,她一个踉跄,撞在了滚烫的烤炉上。

“啊!”

她痛得叫了一声,手臂上立刻被烫起了一片水泡。

烤炉也被撞翻在地,没卖完的红薯和烧得通红的木炭滚了一地。

人群发出一阵惊呼。

“打人了!城管打人了!”

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场面顿时变得混乱起来。

李队长看到事情闹大了,也有些慌了。

他赶紧让队员们控制住场面,同时拨打了电话请求支援。

陈兰香坐在地上,看着一片狼藉的摊子和自己被烫伤的手臂,眼睛慢慢红了。

她这辈子,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累,从没在人前掉过一滴泪。

可今天,她觉得心里堵得慌,一股巨大的委屈和无力感涌了上来。

她不是为自己哭,她是觉得,这世道,怎么就容不下一个想靠自己力气吃饭的老太婆呢?

04

陈兰香最终还是被带走了。

她的烤炉和那辆破旧的板车,作为“违规经营工具”,被扣押了。

在执法大队的办公室里,李队长亲自给她做的笔录。

他大概也觉得刚才的场面有些过火,态度缓和了一些。

“陈兰香,年龄,籍贯。”

他公式化地问着。

陈兰香沉默地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只是看着自己手臂上那片燎泡。

小张端来一杯热水,又拿来了烫伤膏。

“阿婆,您先擦点药吧。”

陈兰香看了他一眼,没有接。

李队长有些不耐烦了,“问你话呢,别装聋作哑。”

“该说的,我都说了,你们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陈兰香终于开口了,声音嘶哑,带着一丝疲惫。

“怎么办?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对你这种屡教不改、占用城市道路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我们要依法进行处罚。”

李队长拿出一本法规,翻到了其中一页。

“我们念在你年纪大,生活不容易,之前一直都是以教育劝导为主。”

“但是你屡次无视我们的警告,今天还带头煽动群众,妨碍我们正常执法,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

“所以,我们必须从重处理。”

李队长顿了顿,看着陈兰香,一字一句地说道:“根据规定,我们将对你处以三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三万?

陈兰香猛地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李队长。

她以为自己听错了。

她烤一个红薯,挣一块钱,有时候生意不好,一天都卖不出去几个。

这八年,她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攒下的钱,除了给孙子孙女买点东西,剩下的还不到一万块。

三万块,对她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简直就是要了她的命。

“你们……你们这是欺负人。”

她的嘴唇哆嗦着,半天才说出这么一句话。

“我们是依法办事。”

李队长面无表情地将一张《行政处罚决定书》推到她面前。

“签字吧。”

陈兰香看着那张白纸黑字,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刀子,扎在她的心上。

她没有去拿那支笔。

她的手在抖,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愤怒。

一种从未有过的愤怒,从她心底里烧了起来。

她慢慢地站起身,什么也没说,转身就朝门外走去。

“你去哪?还没签字呢!”

李队长在后面喊道。

陈兰香没有回头。

她佝偻的背影,在长长的走廊里,显得格外单薄,却又带着一股不肯弯折的倔强。

她回到家,家里冷冷清清的。

看着墙上丈夫的遗像,她的眼泪终于忍不住,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掉了下来。

她哭得不是那三万块钱,她哭的是自己这一辈子的辛苦和委屈。

她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只想本本分分地活着,就这么难。



05

这件事很快就在街坊邻里间传开了。

大家都为陈兰香抱不平。

“这帮人也太黑了,一个老太太卖点红薯,罚三万?他们怎么不去抢!”

“就是,陈阿婆多好的人啊,咱们得帮帮她。”

有热心的邻居帮她联系了电视台,想让记者来曝光这件事。

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和女儿也知道了消息,连夜打电话回来。

“妈,您别急,钱我们来想办法,三万块钱我们出。”

李强在电话那头,声音又急又气,“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我明天就请假回去,找律师,跟他们打官司!”

“姐说的对,妈,您别一个人扛着,我们都长大了,能为您分担了。”

女儿李静也在电话里哭着说。

听着儿女们焦急的声音,陈兰香的心里暖了一下,但随即又被一种更深的无力感包裹。

她不想让孩子们为自己的事操心。

他们在大城市打拼也不容易,有房贷要还,有孩子要养。

三万块钱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更重要的是,她不想让他们看到自己这么狼狈的样子。

她在孩子们心里,一直都是那个能撑起一片天的母亲。

“你们别管了,我自己的事,自己能解决。”

她挂了电话,没让孩子们回来。

那一晚,她一夜没睡。

她想了很多,想起了死去的丈夫,想起了自己拉扯孩子长大的艰难岁月,想起了这八年来在寒风中卖烤红薯的点点滴滴。

天快亮的时候,她做出了一个决定。

她起身,走到屋子最里面的那个房间,搬开一张旧桌子,从墙角的一个暗格里,拖出一个布满灰尘的木箱子。

箱子上了锁,她颤抖着手,从脖子上取下一把钥匙,打开了箱子。

箱子里,装的都是一些老物件。

有丈夫的几件旧衣服,有孩子们的奖状,有泛黄的黑白照片。

她在箱子底下翻了很久,终于翻出了一个用红布包裹着的东西。

她一层一层地解开红布,里面是一份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纸。

纸张已经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脆弱发黄。

她小心翼翼地展开那份文件,看着上面的字,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复杂的光。

她把那份文件,连同自己所有的积蓄,一个存了八年的铁皮盒子,一起放进了一个布袋里。

然后,她走出门,去了红薯批发市场。

她用身上仅剩的一些现金,赊了三百斤最好的红薯。

市场的老板认识她,知道她遇到了难处,没多问什么,只是拍了拍她的肩膀说:“陈大姐,有困难跟大伙说,别一个人硬扛。”

陈兰香点了点头,没说话。

她叫了一辆三轮车,把那几大麻袋红薯,全都拉到了市行政服务大厅的门口。

正是上班时间,大厅里人来人往。

所有人都被门口这个奇怪的场景吸引了。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守着几大袋子红薯,神情平静地站在那里。

人们议论纷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很快,大厅的保安和工作人员走了出来。

“阿婆,您这是干什么?这里不能摆东西。”

陈兰香没有理会他们。

她解开一个麻袋,从里面捧出几个硕大的红薯,然后径直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服务大厅。

她走到了一个挂着“综合受理”牌子的窗口前。



所有人的目光都跟随着她。

她把怀里的红薯轻轻地放在了柜台上,然后从布袋里,掏出了那份被岁月浸染得发黄的文件,递给了窗口里那个目瞪口呆的年轻工作人员。

她的声音不大,但在这安静的大厅里,却清晰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

“这钱,还得交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