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句话流传甚广的话:你惦记人家的利息,人家惦记你的本金。不久前,黑龙江一位女士的存款经历把这句话形象地演绎了一番。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朱女士,因老家所在的村子拆迁,得到了500万元拆迁款。她打算存成五年定期的存款,到了银行后,银行的一位业务经理却向她推荐了一款为期五年的理财产品,比五年定期存款利息高很多。经过业务经理的大力推荐,朱女士觉得很划算,就买了这款理财产品。回到家中一说,家里人也都觉得划算,比定期存款合适。朱女士的小姨也得了一笔340万元的拆迁款,听了朱女士的介绍也动心了,随即也买成了这款理财产品。
5年时间转瞬即过,当朱女士满心欢喜地去取钱时,却被告知,她存的并非什么5年期的理财产品,而是保了一份终身险,要等到71年之后才能够拿回本金。71年之后,朱女士已经是一百多岁了,谁知道能不能活到那个岁数呢?从此,朱女士开始在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奔波,银行说是保险公司的事情,保险公司说当年的业务员已经离职,需要一些时间核实情况。无奈之下,朱女士选择报警,警方则建议起诉。考虑到打官司耗时耗力,不知道何时才能了结,朱女士选择了在网络上实名曝光。
![]()
网络上曝光果然有效果,银行领导的态度变了,他担心对银行声誉有损,答应归还本金,并给付了利息。
区区一个存款,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何以能把人搞晕,以至于连存款、理财和保险都分不清了呢?让顾客产生理解上的错觉,绝非个别工作人员疏忽所致,而是有意为之。一些银行里的业务人员,在介绍业务的时候,故意含糊其辞,模糊理财与存款之间的区别,模糊理财与保险之间的区别,一味地强调高利息,却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避而不谈,他们把风险提示隐藏在合同的某个角落里。存款时说得天花乱坠,兑现时却是千难万难,这个时候合同里的隐藏条款便横空出世,惊得客户目瞪口呆。这种套路与最近某些公司用大字做广告,用小字做说明如出一辙。
![]()
除了在合同中隐藏一些对客户不利的条款,一些银行工作人员还代理了保险公司推销的业务,或者干脆就是保险公司的人在银行的网点开展业务,顾客都是寻常百姓、肉眼凡胎,哪里分得清这许多门道?
许多理财产品的销售提成都比较高,10万元的理财产品提成可能拿到几百到上千元,所以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推销的积极性很高。为了个人的提成,这些工作人员把话术练得非常熟练,中老年人难以招架,成了被蒙蔽的重灾区。
中老年人之所以成了上当的重灾区,与他们认识水平偏低、信息渠道狭窄,较少接触社会都有关系。他们天真地以为,像银行这样的机构,有国家做信用保证,又不是小商小贩,怎么可能欺骗老百姓呢?殊不知,满腔信任上了当,一颗好心喂了狗,有些笑容如花的人,坑起老年人来毫不手软。
![]()
像黑龙江朱女士这样的遭遇,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只是涉及的款项数额、忽悠的招数各有不同而已。据海报新闻8月21日报道,西安市有一位徐大爷,家里有12万元的存款到期,他来到银行准备重新存定期。可没想到,就是这次存款,让他悔青了肠子:银行工作人员热情地向他推荐了一种“高息”存款,还拍着胸脯保证说:“比定存利率高三个点”。结果两个月后,徐大爷发现所谓的“高息存款”全部成了理财产品,后面还要继续缴纳24万元!
讲到这里,我给到银行存款的老年人提个建议:咱们到银行去存钱,进门别被大堂工作人员的“热心肠”迷惑;自己在家想好的存哪个类型就存哪个类型,千万别轻信“推荐”,但凡“推荐”多半儿有陷阱!
(此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