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速览】
强化技术赋能,构建校园数字新生态和思政教育智能体,积极稳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工作
构建育人共同体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核心在于共同目标、共同责任与共赢
![]()
11月的北京,秋深果硕,恰是盘点教育发展的关键时节。一场教育盛会,为这一年度的教育实践写下了富有分量的注脚。
11月6日,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新时代人民教育论坛(2025)”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举办于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节点,备受瞩目。其间,中国教育报承办的“立德树人平行论坛”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构建多维协同育人新格局”为核心议题,汇聚各方智慧,开展了多层次、建设性的深度交流,为新时代育人工作探索了新路径、凝聚了新共识。
具体内容跟小编一起来看——
开幕式
战略引领: 锚定立德树人的时代新方位
建好社会实践专门课程,加强体系化设计、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实施,让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导、自主设计选题、亲身实践体验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
强化技术赋能,构建校园数字新生态和思政教育智能体,积极稳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工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在当前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如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成为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
“实施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学生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关键体现。”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余先亭说。
![]()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余先亭
余先亭指出,牢牢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站在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意义。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突出体现,是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系统谋划。
面向“十五五”和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余先亭指出,要更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应变求变中找准工程实施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具体从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着力强化理论武装。建强课堂教学主渠道,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高质量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拓展日常思政主阵地,常态化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信仰、信念、信心教育,稳步推进高校党员基本培训全覆盖。
二是持续建好实践育人环节。建好社会实践专门课程,加强体系化设计、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实施,让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导、自主设计选题、亲身实践体验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
三是深入涵养网络育人生态。推动优质文化充盈网络空间,用正能量网络文化引领青年学生。强化技术赋能,构建校园数字新生态和思政教育智能体,积极稳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工作。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战略支撑。构建全员育人格局,提升教师党建思政工作效能,深化“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发挥教师领航工作站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专门队伍建设。
五是充分发挥机制改革关键牵引作用。支持和鼓励更多地区和高校围绕重点难点深化改革创新,探索有益经验。聚焦党建引领、大中小一体、校家社协同,完善一体化育人链条,推动高校育人资源向中小学开放,高质量开设大中小学家长课堂。
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谭方正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基础。教材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载体之一,教材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工程不可替代的关键一环。
![]()
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谭方正
主旨报告
课程创新: 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关键课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高校思政课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让其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质课,是论坛热议的焦点。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指出,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时代新人,而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信念、涵养品德的“压舱石”。
![]()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
让思政课成为立德树人的优质课,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强化教师理论素养,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师资队伍。二是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实现“理论深度、实践温度、学生广度”的统一。三是创新理论传播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理论生动起来。
王炳林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应以深厚理论素养、饱满教育热情、创新教学方法,把思政课讲得更有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光芒照亮学生成长道路。
“江西以‘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宽红色文化育人格局,形成了具有‘江西味道’的改革成果。”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吴永明介绍,江西坚持一体谋划,着力构建思政课改革新格局,充分利用丰富红色文化资源,聚焦打造全国红色文化育人高地目标,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现了从课堂到社会实践、从高校到全社会的深刻变革。
![]()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吴永明
吴永明表示,江西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把“大思政课”办得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更有力度,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江西力量。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刘贵芹指出,高校思政课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刘贵芹
刘贵芹指出,要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协同。同时,要持续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以强大实践伟力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
刘贵芹表示,要充分发挥高校党支部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引领保障作用。教职工党支部应围绕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等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党支部应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圆桌对话
协同破壁: 构建“共赢”式育人共同体
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核心在于共同目标、共同责任与共赢。
基于共同的价值与目标,共同体方能同心同向同行,为国家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高素质人才。
“育人共同体”,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立德树人工作的热词,它超越了传统的“学校单方面育人”模式,强调构建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生态系统。在《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周刊主编张滢主持的“高校育人共同体如何走深走实”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分享了各校在构建育人共同体方面的创新做法与思考。
![]()
“高校育人共同体如何走深走实”主题圆桌对话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胡笑旋指出,建好协同育人共同体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具备三大要素:一是共同目标。落实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高校与企业等社会方在立德树人上目标一致。二是共同责任。人才培养是全社会的使命。育人资源不局限于校园,高校提供教学方法,企业提供科研与实践机会,科研院所与学会汇聚资源,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凝聚各方力量。三是共同收益。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输向社会,服务于科研创新与社会发展,最终各方共享成果。
“协同育人共同体作为新生事物,其建设仍面临关键问题。” 胡笑旋坦言,当前,如何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激发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持续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如何完善资源投入机制,保障项目化运作;以及如何建立科学绩效评价体系,公正评价参与单位的贡献,都需要在实践探索中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核心在于共同目标、共同责任与共赢。各方应在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变革上达成共识,形成共同使命。”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王慧锋说。
在她看来,各方需要打破壁垒:高校输送教师入企学习,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政府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持,实现全员、全过程育人。“共同体的生命力与持久性,关键在于成果共享。企业获得高素质人才与创新动力,学校获得前沿课题与实践平台,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王慧锋指出,当前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最大挑战在于成果评价体系。企业关注设计方案、产品迭代与市场价值,而学校仍侧重纵向课题等传统学术指标。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衡量人才培养的价值增值和工程创新的实际价值,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李毅分享了学校在构建“思政共同体”与“育人共同体”方面的实践。她表示,育人共同体建设正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经验的阶段,难点在于如何形成强有力的示范引领力,这是共同体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茹指出,基于共同的价值与目标,共同体方能同心同向同行,为国家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育人共同体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尽快出台顶层设计指导文件,解决如何形成示范引领力的核心问题。”王茹说。
一体贯通: 打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任督二脉”
破解学段之间的堵点,需要依托非常规机制,通过资源整合、机构统领实现上下贯通。
思政教育的“大”体现在全领域、全过程覆盖学生健康成长,课程是其核心载体之一。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关键路径。它旨在突破各学段间“各自为战”的壁垒,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特点,推动思政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贯穿育人全过程。在《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周刊主编汪瑞林主持的“如何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结合实践探索,共同探讨了构建内容贯通、资源融通、机制畅通的一体化育人新格局的难点与策略。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积蓄的过程,各学段必须做好统筹设计,打通学段之间的堵点。
![]()
“如何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主题圆桌对话
“‘基础’是小学阶段思政工作的关键词。”重庆市巴蜀小学党委书记、集团总校长马宏说。
马宏介绍,巴蜀小学秉持“与学生的脉搏一起律动”的理念,立足小学生认知规律,明确小学思政教育“情感奠基、价值起源”的核心定位,依托重庆红岩地域文化开展主题活动,探索出特色实践路径。例如,聚焦情感与叙事,将宏大价值观转化为小学生可感可亲可践行的教育资源;编排“小萝卜头”课本剧,通过情境创设、沉浸式体验及实践延伸,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与动力,深化价值认同。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管杰坦言,中学需要先“管好自己的一段”,破解课堂教学传统灌输的弊端。课堂应立足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树立终身发展理念。
管杰指出,破解学段之间的堵点,需要依托非常规机制,通过资源整合、机构统领实现上下贯通。北京十二中加入了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参与的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共同攻关课题;推进大中小学教师同备同上一堂课,开展集团化办学新域新质教育活动,为推进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刘世波介绍,北京物资学院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受大运河文化滋养。2024年北京市出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文件,明确通州为改革创新试验区。学校抓住机遇,联合通州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工委,共同发起“北京市大中小运河思政教育一体化联合体”。该联合体跨越北京7个行政区,成员涵盖大中小学及郭守敬纪念馆、大运河博物馆等研究机构,形成强大育人合力。在2025年京杭对话上,“运河思政”模式已推广至运河沿线8省市。
“‘运河思政’有效破解了思政课堂吸引力不足、学生‘抬头率’不高的难题,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具体抓手,成功打造了特色教育品牌,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刘世波说。
“统筹设计、一体推进是落实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方法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铁安指出,思政教育的“大”体现在全领域、全过程覆盖学生健康成长,课程是其核心载体之一。
李铁安提出,应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各学段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差异化推进。小学,以生活为背景,侧重启蒙感知。初中,以体验为背景,注重实践体验。高中,以理解为背景,强化理解探究。大学,以领悟为背景,深化理论学习。
论坛的帷幕已然落下,但立德树人的智慧火花,正化作漫天星光,照亮我们脚下躬耕实践的漫漫长路。
从顶层施工图到落地生根,从高校协同到学段贯通,从共识到行动……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上,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必须强化理论武装、建强教师队伍、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只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才能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根基。
从江西的“大思政课”改革,到北京的“运河思政”品牌;从高校育人共同体的系统构建,到小学思政课的情感奠基——立德树人的中国实践,正在多维协同中不断深化、不断创新。
行动,已经开始;未来,正在书写。
本文作者|统稿: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滢 采写:中国教育报记者 杨国营 杨三喜
视频制作|单艺伟
摄影|中国教育报记者 单艺伟
责任编辑|王佳实
新时代人民教育论坛(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