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我看到那条视频时,心里有点复杂。画面里,贾跃亭说得很直白:“小米在我们面前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话一出,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点赞回忆,有人直接口出嘲讽。作为一个天天盯着社会新闻的记者,我想把这事儿拆开说清楚,跟大家一块儿聊聊信任、野心和商业的边界。
![]()
事件经过,我看见的样子
那条视频在某短视频平台流传。贾跃亭在镜头前回忆乐视当年的风光,还强调自家产品技术有很多“独门功夫”。他之前也有发文,提到对小米造车模式的不满,说“山寨文化、走捷径模式和follower思维令人担忧”。网友反应很分裂。有乐视老用户出来说话,表示“当年乐视手机和电视确实很不错”。也有网友直接嘲笑,常见的弹幕有“死鸭子嘴硬”,还有人把他多年前的承诺搬出来笑话——那句著名的“下周回国”,成了网络梗。有人甚至说他的话“只能信1%”。
![]()
我翻看了公开资料,补几条事实:乐视从视频起家,2010年上市,2012年提出“乐视生态”概念,2013年推出超级电视,2015年进军手机和汽车,2016年公司年收入曾突破200亿元,超级电视在某次促销里创下单日销量超86万台的记录。可是扩张速度太猛,资金链被拉扯开后,问题逐渐显现。相关部门认定乐视存在长达十年的财务造假。贾跃亭被认定为“组织、策划、领导财务造假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被处以巨额罚款并被终身证券市场禁入。2017年他远赴美国造车,FF和贾跃亭后来也被卷入欺诈调查,造车梦泡了不少水花。
公众情绪里,我看到的两件事
第一,信任比产品更贵重。很多人当年买乐视,不只是看配置,更是买一个故事、一个愿景。乐视曾经把自己讲成能改变行业的巨舰。事实是,产品能打动用户的时候,信任会自动成倍放大;产品不能支撑长期运转时,信任会被迅速风干。现在想起乐视辉煌,没几个人只谈技术,更多人在谈那张难以挽回的信用账单。
![]()
第二,舆论不会只看“曾经”。公众记忆里有两部分:美好体验,会有人点赞;失信行为,会被放大。贾跃亭这类回忆杀遇到现实反噬时,情绪更尖锐。有人怀念电视、手机的体验,有人数着被损害的利益和承诺。你讲得再有理,过去留下的债和法律结论,都会先被拿出来审视。
我把这事放在商业生态里看
![]()
乐视的坍塌给行业提了个醒。短期的数据可以惊艳。但长期经营需要现金流、规范治理和节奏感。喜欢冒险的人很多,能把风险和承诺清清楚楚摆出来的企业少。商业不是比谁更会讲故事,而是比谁更能把故事变成可持续的现金流。小米当年走的路,和乐视不太一样。小米深耕手机市场,逐步把供应链、渠道和品牌打牢,后来发展到今日,甚至被提到世界五百强的高度。对比起来,乐视的“多线开战”看着壮观,摊薄了一家公司最该守的根基。
我也想说一声对普通人的温柔提醒。面对创业传奇和豪言壮语,普通人需带一份怀疑的温度。创业者可以有梦想,也必须对投资者、员工和用户负责。监管和市场会最终做判断,但在那之前,受伤的往往是最不该受伤的普通人。
我的观点不只是批判。创业有激情值得尊敬,技术创新值得鼓励。问题出在规则被打破时,后果由谁来承担,和承诺被反复消费时,社会该如何修复信任。这事需要个人反思,也需要制度把关。
我想听听你们的看法。你当年有买过乐视的产品吗?你更相信哪类创业者:讲大梦的还是脚踏实地的?评论区里见,大家随便聊聊。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身边可能关心的人,关注我,我们一起跟进后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