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格塞思在讲话中,把当下全球局势比作1939年的欧洲局势,又称期待出现1981年那样的“转机”,这种历史比喻不仅充满煽动性,也折射出美国对当前国际局势的紧张认知。赫格塞思的讲话似乎在告诉世界,美国正面临潜在的“敌人勾结”,全球安全形势迫在眉睫,美国必须加快采购新装备,加强军力建设和战略部署。
换句话说,这是一次典型的危机叙事,用历史感制造紧迫感,为美国军事动作和国内政策背书。
![]()
赫格塞思之所以提到1939年,是在暗示今天的国际环境类似二战前夕的危机时刻。1939年的欧洲,纳粹德国在国际社会未能有效制止的情况下,对波兰发动了全面侵略,直接引发二战。他将这一历史场景套用于今天,明显是为了渲染紧迫感,让盟友和公众相信世界正在走向战争边缘。
与此同时,他提到“1981年的转机”,则暗指美国希望通过制度改革和军事现代化,重新取得战略主动权。
当年的1981年,美国在冷战背景下进行军力部署、核武器现代化和全球战略调整,形成对苏联的战略制衡。赫格塞思的言外之意很清楚,美国正试图复制这种战略优势,以应对所谓的潜在威胁。
事实也支持赫格塞思的讲话背后的实际动作。他在演讲中明确提出,要对美国军工采购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包括废除原有繁琐的“联合能力整合发展系统”,引入“作战采购系统”,并赋予“组合采购执行官”更大决策权。
![]()
根据五角大楼备忘录,目前美军从提出需求到装备交付平均需要3到8年,而新制度有望将时长压缩到1年以内。这意味着,美国不仅想通过历史叙事制造紧迫感,更在用实际政策加速军力升级,确保全球战略主动权。
同时,赫格塞思强调要建立双供货商机制、扩大商规产品采购范围、成立“战时生产单位”,以保障供应链稳定和快速交付。这些改革措施表面上是为了应对全球安全威胁,但深层次逻辑显然是美军希望通过制度化手段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为全球军事行动铺路。换句话说,美国的“紧迫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内部政治与军工利益的正当化。
另外,赫格塞思所称的“敌人正在勾结”,更多是针对崛起国家和战略竞争对手,如中国与俄罗斯等。这种表述具有典型的冷战思维色彩,将国际关系简化为零和对抗,把多边合作与经济发展视为潜在威胁,意图强化西方盟友对美国的依赖,同时为干预其他地区冲突提供舆论依据。
![]()
但是美国所宣称的紧迫感,其实更多是自身政治和军工利益的外化表现。采购制度改革虽能缩短装备交付周期,但根本目的是提高军工生产效率和利润,而非应对现实中迫在眉睫的全球战争威胁。历史比喻和转机期待,更多是危机叙事工具,而非客观判断。
这种策略的风险也显而易见。把当下国际局势比作二战前夜,容易强化国际紧张情绪,使本已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进一步激化。同时,盟友可能被迫跟随美国采取过激军事措施,增加意外冲突的可能性。
事实上,赫格塞思的表述,也暴露出美方战略思维的固有缺陷。历史类比与制度改革结合的逻辑,看似合理,实则忽略了国际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冷战思维使美国过度关注潜在对手的威胁,而忽视通过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和多边机制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种片面思维容易导致战略过度扩张,也使全球安全风险增加。
![]()
同时,通过加快自身技术发展和战略储备,提高对外部压力的抵御能力,使外部干扰难以左右战略判断。最后,国际舆论引导也是关键,要通过事实和数据反驳片面叙事,争取国际社会对和平与稳定的认同。
赫格塞思口中的“1939年局势”和“1981年转机”,既是美国政治和军工利益的投射,也是一种战略叙事工具。它反映出美方在全球事务中的紧张感和控制欲,同时暴露其战略偏见和敌对思维。
所以总的来说,赫格塞思讲话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全球确实即将重演1939年的局势,而在于美国正在通过制度改革、历史比喻和危机叙事,为全球战略主动权和军工利益铺路。国际社会应看清美国意图,增强战略定力,通过合作与防御确保安全,而不是被所谓的紧迫感和转机期待所牵制。
中国的优势在于冷静、稳健和战略自信,这是应对外部压力的根本所在,也是维护全球和平的关键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