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1700万次服务登顶全球:无人驾驶真的落地了?
今天刷百度世界大会的新闻,被萝卜快跑的数据惊到了——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1700万次,成了全球第一!每周全无人订单就有25万单,服务覆盖22座城市,全无人驾驶里程破1.4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6000圈。作为每天跟车打交道的车友,这事儿不是单纯的“秀肌肉”,更藏着咱们未来出行的真实走向,不吹不黑捋捋门道。
![]()
先把最关键的信息说明白,这些数据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值”。李彦宏在会上放的是实打实的运营数据:从国内的北京、上海、武汉,到海外的一些城市,萝卜快跑已经形成了规模化服务。
![]()
我北京的朋友说,现在朝阳区下单萝卜快跑,等车时间和普通网约车差不多,上车后前排没人,只有中控屏显示路线,第一次坐确实新鲜,但遇到加塞、红灯时减速停车都很稳,完全不像“试验品”。
![]()
可能有人会问,“全球第一”水分大吗?对比下就清楚了,之前Waymo、 Cruise这些海外玩家,要么服务范围局限在一两座城市,要么全无人订单占比低。
而萝卜快跑不只是数量领先,关键是商业化走得更深——武汉今年二季度就实现了单车层面盈亏平衡,这是全球L4级自动驾驶里第一个单城盈利的案例,说明这生意真能赚钱,不是靠烧钱撑场面。
![]()
能做到这步,成本控制是核心。第六代无人车RT6成本降到了21万,只相当于Waymo同类产品的1/7。背后是硬技术撑着:激光雷达从2022年的5000元降到1300元,加上百度自己的昆仑芯算力支撑,每公里运营成本比美国低60%。
对咱们用户来说,成本降了,未来打车价才有可能往下走,投资机构预测2030年robotaxi每英里成本仅0.25美元,到时候打车可能比开车还划算。
![]()
光有数据不够,得看实际体验和政策适配。现在北京、上海开放了全无人商业化牌照,武汉更能7×24小时运营,这不是“偷偷测试”,而是合规的公共出行服务。
我查了下,三亚旅游区的萝卜快跑营收是传统网约车的3-5倍,说明在景区这种高需求场景,无人车反而更高效——不用考虑司机疲劳,能连轴转。
![]()
百度这次大会没只讲无人驾驶,还提了昆仑芯、文心大模型5.0这些底层技术,其实这才是关键。无人车不是“装了传感器的汽车”,而是靠AI大脑实时决策。
文心大模型的多模态理解能力,能让车更好识别路况;昆仑芯的算力支撑,能处理海量数据不卡顿。就像咱们开车得有好眼睛和好脑子,萝卜快跑这套组合拳就是这个道理。
但也不用过度神化。现在它还没覆盖所有城市,三四线城市的道路更复杂,落地难度会更大;而且极端天气比如暴雨、大雪时,传感器和算法能不能扛住,还是要打个问号。不过对比几年前“无人驾驶只存在于PPT”的论调,现在1700万次服务已经很有说服力了。
![]()
对咱们车友来说,这事儿的意义不止于“多了种打车选择”。长远看,当无人车普及,可能会改变咱们买车的观念——如果打车又便宜又方便,还不用找车位、交罚款,谁还非得买车?
而且百度的出海布局也值得关注,萝卜快跑已经落地海外多城,这是中国汽车科技第一次在全球自动驾驶领域领跑。
![]()
总结下,萝卜快跑的“全球第一”不是靠营销噱头,是靠千万级的服务量和单城盈利的硬成绩撑起来的。它证明无人驾驶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走进日常的生产力。当然现在还有很多待解的问题,比如法规适配、极端场景应对。大家觉得多久后,咱们小县城也能打到萝卜快跑?用过的朋友来聊聊真实体验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