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方案提交后,领导没有给出反馈,
面试结束后,还没有通知,
以上种种日常发生的事,都会让一些人陷入这种被悬空等待的焦灼状态。
这种焦灼状态,便是心理学中的“内耗”。内耗宛如一个无形的“窃贼”,悄无声息地偷走我们的精力、热情与对生活的掌控感,它以一种隐秘且顽固的方式,渗透进我们日常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在自我怀疑、焦虑不安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而实际上,避免内耗并不难,你只需要做到简单一个点,就是要学会忍受悬而未决的状态。
一、内耗它是怎么来的?
行为经济学家发现,现代人对即时反馈的依赖已到了病态:社交媒体的秒回期待、外卖配送的分钟级追踪、游戏奖励的即时反馈……
我们的大脑已经被训练成 “即时满足接收器”,一旦进入 “等待区”,杏仁核就会被激活,释放焦虑激素,这不仅消耗我们的时间,还有我们的心理能量。
比如说,你喜欢一个人表白之后,人家总是不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你会特别的焦灼,进而会产生一些自我否定,甚至否定别人,内心戏会特别多。
再比如,你想跟领导请个假,过了好一阵儿,对方还没有回你,你就开始胡思乱想了,觉得领导是不是对你有意见,开始给领导脑补一大堆的信息。其实,人家压根还没看到你第一条信息!
实际上,内耗产生的本质原因,就是你对 “悬而未决” 的零容忍,一刻也没办法忍受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
你希望全世界都是按照你的节奏进行的,比如说想对方回消息的时候要秒回,不然你就受不了,你希望跳过过程,立刻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但是,你要知道,一件事开始和结束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时间,它都是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里。这是常态,我们能左右的只有自己,永远没有办法去控制别人。
二、为何你比别人更无法忍受悬而未决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非常讨厌失控感,希望世界按照他的节奏来进行,那说明这个人小的时候,在全能自恋期的时候,没有被很好地去接纳过。为什么这么说呢?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提出的 “全能自恋期” 理论:6-18 个月的婴儿认为 “世界围绕我转”,饥饿时啼哭就能获得乳汁,不适时尖叫就能获得安抚。如果父母能及时回应,婴儿会逐渐建立 “基本信任”,明白 “暂时的延迟不等于拒绝”;若回应滞后或缺失,这种 “全能感” 会固着在潜意识里,形成 “世界必须按我节奏运转” 的隐性期待。在成年后,具体表现出以下特征:
- 确定性与控制欲:难以忍受不确定性,要求外界(如伴侣、同事)按自己的节奏行动。例如,必须立刻得到回复,否则陷入焦虑或猜疑。
- 情绪不稳定:当现实与预期不符时,易触发“全能受挫”的原始创伤,表现为愤怒、自我否定或攻击他人。
- 人际关系紧张:因过度索取关注或控制他人,导致亲密关系或职场合作中的冲突,形成恶性循环的精神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