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7日,一则人事任命让中国零售圈炸开了锅。沃尔玛中国官网正式宣布,前阿里集团副总裁刘鹏出任山姆会员店中国区总裁,当日便走马上任,直接向沃尔玛中国CEO朱晓静汇报。
这并非孤例,更早之前,阿里前高管杨小梅(童颜)已加盟山姆,担任采购运营副总裁等核心岗位。阿里系高管密集空降,被外界解读为山姆应对市场竞争的战略补强。
但这场“高管换血”也引发了巨大争议,不少会员担心“阿里味儿”会冲淡山姆原本的高端调性,甚至出现了“退卡”的呼声。一边是线上营收占比超50%的数字化需求,一边是会员对品牌核心体验的坚守;一边是内外夹击的竞争压力,一边是转型破局的迫切需求。
山姆这场押注阿里系的转型,究竟是自救良方还是风险赌注?中国会员制零售渠道又将迎来怎样的变局?
高管换血:阿里系密集空降,山姆剑指数字化
![]()
2025年10月27日,山姆会员店的人事调整尘埃落定,前阿里集团副总裁刘鹏的上任,成为这场转型的核心信号。
作为零售行业的资深玩家,刘鹏在阿里期间主导过天猫国际、AI推荐算法落地等关键项目,不仅熟悉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在全渠道运营和供应链敏捷化方面也积累了深厚经验。
在此之前,阿里前高管杨小梅(童颜)已率先加盟,担任采购运营副总裁,负责核心业务板块。两人的加盟并非偶然,而是山姆针对性的战略布局。
沃尔玛中国CEO朱晓静在任命时就明确表示,看重刘鹏的“国际化视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整合能力”,以及最关键的“丰富的中国零售及全渠道经验”。
刘鹏上任后,核心任务就是带领山姆实现“战略升级”和“数字化转型”,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此次人事调整的核心诉求。
事实上,阿里系高管的加盟,是山姆应对当前市场格局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零售市场数字化进程加快,线上渠道已成为零售企业的必争之地,而阿里系在数字化运营、会员管理、供应链优化等方面的优势,正是山姆当前急需补强的短板。
从行业背景来看,会员制零售的竞争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商品比拼,数字化能力、供应链效率、会员服务体验等综合实力的较量愈发关键。
山姆选择阿里系高管,本质上是想借助其成熟的数字化方法论,快速提升自身的线上运营能力,打通全渠道链路,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但这场“强强联合”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确定性,阿里系的管理文化与山姆的传统基因能否兼容,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内外受敌:山姆的转型焦虑与生存压力
![]()
阿里系高管的密集加盟,背后是山姆日益凸显的生存压力。曾经凭借高端会员制模式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的山姆,如今正面临“内外受敌”的困境。
从内部来看,山姆的核心竞争力正在被稀释。早期的山姆以“中产俱乐部”为定位,凭借少SKU、强独家的选品策略,加上精致的服务和强大的全球采购能力,让会员获得了独特的身份认同。
但近年来,山姆的会员体验却出现了明显下滑。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选品逐渐大众化、APP改版引发不适等问题,让不少老会员感到失望,对品牌的认同感也在减弱。
更关键的是,山姆传统的“买手制”模式正面临效率挑战。买手制追求商品的独特性和高品质,但在财务报表上往往体现为周转率偏低,这与当前零售行业追求高效运转的趋势略显脱节。
从外部来看,竞争压力更是步步紧逼。淘宝、天猫的即时零售业务快速扩张,美团等本地生活平台也在发力高端零售赛道,这些数字化零售巨头凭借强大的流量优势和配送能力,不断蚕食山姆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其他会员制零售品牌也在加速布局,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更让山姆头疼的是线下门店的布局困境,山姆的商业模式需要大面积的卖场和停车场,这与中国城市中心土地昂贵、密度高的现状天然矛盾。
如果将门店开在二三线城市的“类郊区”,又难以辐射足够数量的中产人群,线下扩张陷入两难境地。
![]()
好在线上业务的爆发给山姆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根据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沃尔玛中国净销售额达58亿美元,同比增长30.1%,可比销售额增长21.5%。
其中,电商业务净销售额增长39%,线上销售占比已经超过50%,山姆会员商店的交易单量也实现了双位数增长,过去12个月新增了8家门店,本季度就新增2家。
线上业务的亮眼表现,让山姆更加坚定了数字化转型的决心,但如何在转型中守住核心优势,成为其必须解决的难题。
文化博弈:“阿里味儿”vs“山姆调性”的核心冲突
山姆引入阿里系高管的举措,之所以引发巨大争议,核心在于“阿里味儿”与山姆传统调性的潜在冲突。
所谓“阿里味儿”,本质上是一种以效率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强调快速响应、高效运作和结果导向。这套制度在电商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与山姆长期坚持的会员制理念,存在着天然的张力。
山姆的核心逻辑是“会员至上”,通过高品质的商品、独特的选品和优质的服务,让会员愿意为每年的会费买单,形成长期的忠诚度。
这种模式下,“买手制”是关键支撑,买手们深入挖掘全球优质商品,打造独家供给,虽然可能牺牲部分周转率,但能保证会员的独特体验。
而阿里系的“效率优先”逻辑,很可能会将这种“买手制”视为低效模式,更倾向于通过数据算法筛选爆款、优化供应链周转率,提升运营效率和短期业绩。
这种理念上的差异,让不少会员担心山姆会失去原本的特色,从“小众高端”走向“大众高端”,原本的“中产身份认同”也会随之淡化。
舆论中出现的“退卡”呼声,正是这种担忧的直接体现。有会员表示,选择山姆是因为其独特的商品和安静的购物环境,担心“阿里味儿”会带来过度营销、商品同质化等问题。
当然,也有理性声音认为,会员的担忧或许有些过度。阿里系高管带来的数字化能力,未必会破坏山姆的核心优势,反而可能提升会员服务体验。
![]()
比如,通过更精准的算法推荐,让会员更快找到心仪的商品;通过优化供应链,让商品的配送速度更快、新鲜度更高;通过数字化会员管理,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关键在于山姆能否找到平衡点,在引入数字化效率的同时,守住“会员至上”的核心原则,保住买手制的独特价值。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山姆高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朱晓静在任命刘鹏时,既强调了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性,也多次提及要坚守山姆的核心优势。
刘鹏上任后也表示,将尊重山姆的品牌基因,在此基础上推进数字化转型。但理念与实践之间往往存在差距,未来在实际运营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品质、短期业绩与长期会员价值,将是对管理团队的巨大考验。
未来展望:山姆的转型之路能否成功?
山姆押注阿里系的转型,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能否解决好三个核心问题。
首先是战略定位的坚守。在数字化转型和本土化适配的过程中,山姆必须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高端会员服务,不能为了追求效率和规模,牺牲商品品质和独特性。
买手制与数字化并非完全对立,通过数字化工具赋能买手,提升选品的精准度和供应链的效率,或许是可行的路径。
其次是文化融合的深度。“阿里味儿”的效率基因与山姆的会员基因,并非不可调和。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兼容并蓄的管理体系,让效率提升服务于会员体验,而不是让会员体验为效率让步。
比如,用数字化手段优化库存管理,确保独家商品的稳定供应;用算法推荐辅助会员购物,同时保留买手推荐的独特价值。
![]()
最后是市场竞争的应对。面对淘宝、天猫、美团等对手的竞争,山姆需要凭借转型后的综合实力,打造更深的护城河。
一方面要巩固线上优势,提升数字化运营效率和配送体验;另一方面要优化线下门店布局,解决二三线城市的扩张难题,同时持续提升商品和服务品质。
从行业趋势来看,中国会员制零售市场依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中产人群的扩大,消费者对高品质零售服务的需求会持续上升。
山姆作为先发者,拥有深厚的会员基础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只要能成功平衡转型与坚守的关系,大概率能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对于普通会员来说,不妨给山姆一些时间,观察其转型后的实际变化;而对于零售行业而言,山姆的这场转型实验,也将为会员制零售的数字化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