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收到同学会通知的那个周四黄昏,我正在厨房准备晚饭。窗外的夕阳把抽油烟机镀上一层金色,手机屏幕亮起的那一刻,锅里的油星子溅在袖口,烫得我下意识缩手,才发现滋啦的油烟味里,混着一丝突然涌上来的怅然。1985年高中毕业,一晃35年了。
组织者在群里说得直白:“每人500元,多退少补。”可真正让我决定赴约的,是那句辗转传来的:“大家尽量都来吧,混的好的,你第一个要来,单位好的,你扬眉吐气的来,混的不好的,更应该来和同学们取经,还有,我们这个岁数,见一面是少一面了。”
五百元钱,是我们日常生活里与朋友聚会时候的一顿家常饭,却在群里,成了丈量同学们三十五年距离的标尺。
走进包厢时,迎面撞上一张似曾相识的脸。我们同时愣住,在彼此布满细纹的眼角间,搜寻那个十八岁的少年。直到他开口叫出我的名字,声音里还带着当年的腼腆——尽管鬓角已经斑白。这一刻我才明白,原来记忆从未走远,它只是被岁月悄悄折叠,藏在了某个角落。
酒酣耳热时,当年的同桌拉着我说起悄悄话。她说记得我总把英语单词写在手心里,早读课时偷偷背诵。我惊讶于她还记得这些,就像我记得她总把暗恋男生的名字用铅笔轻轻写在课桌内侧,毕业那天又悄悄擦去。
“后来呢?”我问。
她摇摇头,把杯中的啤酒一饮而尽,我们没有后来的续篇。
是啊,我们那个时候的青春,大多分人都没有后来。
聚会时候,开照相馆的同学最忙,端着相机在人群中穿梭。快门声此起彼伏,像在拼命挽留聚会时候的美好。那台相机让我想起毕业照那天,我们挤在操场的主席台上,阳光下眯着眼睛,等着摄影师喊“一二三”的当年。
包厢里的喧闹还没在耳边散尽,微信群里的沉默就接了上来。有个企业下岗的同学,小心翼翼地问:“费用明细什么时候公布?”
沉默。长久的死一样的沉默。
后面有知情人透露:“剩下的钱,都给摄影师当辛苦费了,他说会给每个人洗两张照片。”
有人算了笔账——三十多人,每人五百,除去开销,应该还剩不少。但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像默认,又像体面地回避。
其实大部分同学都不在乎那几百块钱的,大家在乎的是,连最后这点念想,都要用钱来衡量。直到两周后收到快递, 一张是全班合影,大家挤在镜头前,笑得拘谨而开心,一张是我和同桌碰杯的照片。全班合影 照片背面用钢笔工整地写着日期,和一行小字:“友谊长存。”
之后,同学群彻底安静了,连逢年过节的祝福都显得多余。但那两张照片,被我收进了书桌最深的抽屉里,那里装着我的毕业证、各种考证和所有舍不得丢的过去。
“相见亦无事,别后常忆君。”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个年纪最好的告别方式,不必刻意维系,不必勉强相聚。
江湖路远,惟愿诸位同学们,在各自的人生里,平安喜乐就好。
而这场五百元的相聚,会成为我记忆里的一盏煤油灯,偶尔灯光昏黄时候,却足够照亮我往后那些疲惫的时刻。
至于那笔没说清的账单,就让它埋在时光里吧。成年人的情谊,本来就不需要锱铢必较的明细,只需要想起时,心底那点温温的念想,就像照片背面的字迹,模糊却真切。
如今,五年过去了,没有人在提过同学聚会的一言片语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