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爸妈年轻那会儿,真跟我们这一代完全不一样。现在你要问家里经济的顶梁柱是谁?其实还得数他们。
小时候觉得大人无非是每天去单位打个卡,回来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嚷嚷让我认真学习。可等我长大了,社保、医保、公积金、涨工资这些词全都明白以后,才发现,咱爸妈当年那个“铁饭碗”,到底有多香。
我妈是供销社的老员工,我爸在邮政局干了一辈子。那是八十年代末,两个人成家立业没买过商品房,当时单位直接分配福利房。
![]()
小小一套二居室,进门有种老式的温馨感。那时候家里也不提“贷款”,更没有什么房价的焦虑,每个月发了工资,除了吃喝,剩下的钱就攒点或买点债券,很少被大事小事逼得睡不着觉。
有一年我刚参加工作,工资三千块一个月,看似比爸妈当年的薪水多,其实住房、压力、生活成本全加起来,哪一样不是件愁人的大事?我跟我妈说最近同事在排队抢房,首付还得借钱。她笑说,“咱们当年,只知道工作到点下班,没听说过‘房奴’这回事。”
后来慢慢发现,父母的日子虽然平淡,可安全感这东西,是实打实地写在脸上的。爸退休了,每月退休金竟然能拿到快六千。
![]()
反观身边好几个朋友,搞互联网的、开连锁店的,挣钱挺风光,可公司一裁员收入马上见底,失业保险办下来,生活立刻焦虑起来。
我有个大学同学,叫阿军,是南方小镇出来的。他家里靠做小生意,父母没“铁饭碗”。阿军打拼几年终于在北上广扎了根,房子是分期买的。
最近他父亲生病住院,光医药费就让他们家差点破产。他打电话诉苦:“哥,羡慕你爸妈这样啊,退休了还能每月领钱,保险还能报销,看啥病都不用犯愁。”我笑着安慰他,心想这就是多数普通家庭的真实写照——没个牢靠的退路,生活总像踩薄冰。
![]()
当然,现实从来不是绝对的。也有那种下岗早、改制前没赶上的叔叔阿姨,到了退休年龄,只能靠低保或者依赖子女。有的铁饭碗虽然稳定,工资也比不上企业高管。但要比踏实和安心,这批公家“老同志”,是真的赢在了底气上。
我爸最得意的时候,是前年一起逛公园,他指着手机银行APP里的余额调侃我,“你看看,爸退休金比你月薪高吧?”我只能憨笑。可每回我为房贷皱眉,他劝我别太焦虑,说晚上做个红烧肉,多看看电视,趁年轻,好歹还能折腾。
我心里清楚,这种底气,是那张终身饭票和一间老宅换来的。现在的我,每天下班回家都还在打算盘,琢磨怎么还贷款,怎么多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
![]()
其实每一代人有自己的幸运和难处。我可以推崇铁饭碗的稳,也理解现代职场带来的自由与危机。只不过,等到深夜静静一想,父母那份“不怕风雨”的安全感,真的特别香、特别难得。
我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自己的“铁饭碗”,但我知道,每次回老家,一屋子的烟火气,还有爸妈那句“什么都不用愁,日子慢慢过”,让我无比羡慕又心安。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幸福感”吧,不在于挣多少、跑多快,而是在于你什么时候都能有地方回,有口热饭吃,不为下一顿忧心,不为未来害怕。这种“铁饭碗”的味道,对咱们来说,永远都是家的温暖和靠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