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快乐全部存到退休,结果可能连味觉都老了”——撒贝宁这句看似“不正经”的提醒,其实戳中了很多打工人的暗伤:工资到账先还花呗,再存一张定期,最后只剩勇气点外卖,青春被切成30年按揭,连周末睡个懒觉都带负罪感。
他不是在劝败家,而是把“延迟满足”这碗鸡汤兑了点现实的水。
![]()
央视工资条没公开,但撒贝宁近几年带着加拿大妻子和龙凤胎去三亚冲浪、回温哥华探亲,机票、酒店、娃的护照,肉眼可见地花钱。人家有底气,却反复说“经济允许”四个字,翻译过来就是:先掂量钱包,再谈享受,别刷爆信用卡还怪生活欺骗你。
心理学补了一刀:大脑对新鲜事的敏感度20岁达到峰值,之后逐年打折。
等到60岁再补做20岁想做的事,就像给没牙的人上烤串,画面感人,味觉缺席。
所以“年轻时适当吃喝玩乐”不是口号,是生理窗口期,错过就真的错过。
有人杠:普通人月薪五千,拿什么去远方?
撒贝宁没让你复制他的机票,他示范的是“比例感”。
把年收入的5%—10%划成“体验基金”,别小看这笔钱:
淡季青旅+红眼航班,1000块也能把西双版纳的夜市吃成小型联合国;
![]()
本地报个潜水体验课,不到一顿火锅钱,先让朋友圈封面从工位变成海底。
重点是:给生活插一面小旗子,告诉自己“这一年我没只有 KPI”。
当然,反对声音也合理——“万一明天失业呢?”
疫情三年教会所有人,储蓄是过冬棉袄。
但棉袄里不能天天套着保鲜膜,适当透气才不会闷坏自己。
折中办法很简单:先存三个月生活应急金,再谈体验预算;
每月发了工资,自动转一笔到“玩”账户,眼不见心不痒,年底凑一起就是一趟远方。
撒贝宁把龙凤胎扔进 multilingual 的游乐场,有人酸“有钱才能国际化”。
可城市图书馆的英文绘本免费,周末外籍志愿者故事会零门槛;
![]()
带孩子去领事馆办的开放日,不用机票也能感受地球村。
核心不是砸钱,而是提前把“世界很大”这颗种子埋进小孩心里,等他们长大,自己攒钱也会继续飞。
再说回打工人最痛的点:时间。
年假五天,加上前后周末,拼拼凑凑也能挤出九天。
别嫌弃请假扣钱,想想去年没休的假,最后换成了体检报告上的结节。
老板不会因为你少休一天就多发一平米房,但你会因为多飞一次而多一段能吹十年的回忆。
职场不是情场,忠诚不换来股份,只换来加量不加价的班。
有人把“及时行乐”理解成买包、买表、买夜店的黑桃A,那是消费主义套娃。
![]()
撒贝宁的吃喝玩乐清单里,出现最多的是“带娃看海”“回妻子老家过圣诞”——说白了,是花小钱买高密度陪伴。
换算成普通人语言:花200块给爸妈买张温泉票,听他们碎碎念三小时,比给游戏氪金更值得截图留念。
最后算笔良心账:
25岁花3000块去西北环线,高反+星空+拼车好友,记忆保质期至少十年;
55岁花3万块补同一趟,吸氧+护膝+早睡,照片一样美,但感受像隔层玻璃。
时间给每个人的兑换券额度相同,早点花,汇率才划算。
所以,别再把“等我有钱”挂嘴边,把“等”改成“先”:
先存好救命钱,先设一年一次的体验 KPI,先让今年的自己比去年的多一个经纬度。
撒贝宁没保证明天一定更好,他只是提醒:
如果青春只剩加班和还房贷,那老了以后,连吹牛的素材都没有——这才最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