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钱江三桥断流的日子越来越近,许多之江居民都在关心:之江路隧道建得怎么样了?还有多久能通车?
就在近期,备受关注的之江路输水管廊及道路提升工程(以下简称“之江路隧道项目”)有新进展!
![]()
图源杭州路桥公司
根据杭州市路桥集团发布的信息,之江路隧道项目日前已正式启动沥青混合料摊铺作业,为隧道年底具备通车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
一个月前,之江路隧道全线贯通,详情:
之江路隧道项目西起梅灵南路,东至复兴路,全长6.3公里,其中地下隧道段长5.6公里,沥青路面施工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
![]()
这个项目不仅是连接钱塘江与西湖景区的重要纽带,周边分布之江大学旧址、六和塔等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工过程中需统筹兼顾施工进度与文物保护要求。
![]()
隧道穿过钱塘江大桥、六和塔等文保单位
自承接施工任务以来,沥青公司多次组织攻坚部署会议,确立“安全筑基、质量创优、效率争先”施工原则,科学制定施工方案,并高效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通过投入低故障率、高稳定性的施工设备,合理规划运输路线等措施,有力保障了施工作业的高效推进。
![]()
下面层沥青摊铺作业现场 图源杭州路桥公司
目前,项目团队正按照由东向西的行车路线,有序推进隧道主线的下面层摊铺作业,采用基准钢丝绳法等方式控制高程,通过固定基准线确保摊铺高程均匀;同时,对匝道区域采取由外向内的方式进行摊铺,并利用拼装摊铺机实现匝道口与主线的同步施工。
![]()
下面层碾压施工 图源杭州路桥公司
接下来,沥青公司将严格遵循施工计划,高质量完成下面层沥青摊铺任务,并紧密衔接上面层沥青摊铺作业,全力保障项目按期竣工,为完善杭州城市快速路网体系、提升基础设施能级作出新贡献。
全知道了解到,为了确保之江路隧道年底具备通车条件,目前机电装修正在抓紧施工。
![]()
工作井结构施工 图源潮新闻,受访者供图
站在主线隧道东口,百米外,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闸口白塔巍然矗立,塔身浮雕在秋阳下若隐若现——现代工程如何在千年文脉与复杂地质中“穿针引线”?
掘进100米,3个月才“啃”下
![]()
已进入机电安装及装饰装修等施工阶段的之江路隧道 马丁 摄
从东段南线盾构出发步行了差不多50米,就是离闸口白塔最近的位置,直线距离塔基仅24.02米。这座始建于吴越末期的地标性历史建筑,历经1000多年风雨,白石雕刻砌筑而成的塔身风化严重,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两台直径15.03米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要在白塔北侧穿越,难度可想而知。
![]()
“这几年,我们就是在文物保护区域内精雕细琢。”杭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心工程建设管理处副处长薛飞回忆说,白塔段地下石英砂岩强度相当于普通混凝土的3倍,“最难的是避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对白塔造成影响。”
经过项目技术团队的严密分析,要保证白塔不受影响,工程施工阶段的标准振动控制预警值需为0.2毫米/秒。这意味着什么?“差不多相当于手机振动时人体能感觉到的振动感。”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杨玉龙扬了扬手机,他带领团队负责白塔段文物保护监测、评估工作。
![]()
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团队专门设计了白塔“健康监测数字平台”,在白塔四周安装了5个监控摄像头,同时安装监测塔身结构的振动、倾斜、裂缝、沉降和变形等在线监测设备,对白塔进行24小时不间断“看护”,一旦塔身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如沉降、裂缝等,数字平台会立即报警,报警信息会实时发送到工程各单位主要人员手机上。
如果说这些因素还可以提前预测,那么外部天气的影响则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地面阵风较大、短时暴雨都可能触发预警,需要第一时间停止施工、排除风险。
“正常情况下,掘进100米大概是1个月的时间,但白塔段我们用了3个月。”重走这短短100米,李树杰算了算,这相当于1天才“啃”下1米多一点。
软硬不均,与15种地层“角力”
项目范围内涉及15种软硬不均的地层,强度从1兆帕到102.8兆帕不等:如果说白塔段是与石英砂岩的“硬碰硬”;中河段则是粉土、粉砂等易扰动的软弱地层,不仅容易地表沉降“超标”,还容易让隧道本身“上浮”……
“就像做一场精确的外科手术,为了能在每一种地层顺利‘穿’过,施工时我们就需要因地制宜。”薛飞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比如钱塘江大桥段“上软下硬”,上方土层强度仅一两兆帕,像晒干的硬面团;下方岩层强度却有60兆帕,堪比钢板。
这种巨大反差极易引发地面突然沉降,甚至损坏施工设备。施工团队通过注浆提前加固地层,让盾构影响范围内的地层强度尽量均匀,平均每前进1米就需注入约350立方米的注浆材料。
![]()
隧道内匝道施工。图源潮新闻 受访者供图
如今走在贯通的隧道里,已经看不到盾构机掘进时的艰难,只有混凝土管片环环相扣组合成的隧道弧形穹顶——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场与15种软硬不均地层的“地下角力”。
“现在的施工跟以前可不一样,大部分是预制件,提前做好测算,现场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项目总包部副经理刘龙指了指前方一段未铺设完成的地面,建议我们看看有什么不同。
完成混凝土管片拼装的之江路隧道截面是一个规整的圆形,铺设的口子形预制件和两侧的车道板将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就是我们常见的车行隧道,隐藏在路面之下的部分则有3条输水管廊。
![]()
之江路隧道示意图
我们走的那段隧道正在铺设输水管廊,路面尚未封闭,从侧面看到车道板厚度——足有三四十厘米厚,给下铺的管道足够的安全空间。等管廊启用,千岛湖的水就会通过管廊一路“潜行”,奔向杭州各片区。
硬核科技筑基全产业链生态加速成型
当年钱塘江大桥手稿是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一笔笔勾画的,如今之江路隧道则用上了“数字孪生隧道”。“现在我们的监测精度已经达到亚毫米级了。”薛飞说,工程启动前整个团队曾专程到茅以升先生像前瞻仰,“我们希望对照钱塘江大桥,在地下打造另一个百年精品工程。”
![]()
隧道在之江路上设有匝道,匝道盾构隧道需连续穿越之江路、复兴路、地铁4号线等重要交通线路,还涉及抗咸渠、中河、排洪渠、西湖引水管等民生基础设施,不能有任何偏移。
方案研究阶段曾考虑过开挖方式,最终出于文物保护的原则选择了盾构方式。然而留给盾构施工的空间非常有限——下穿中河最小净距仅3.3米,上跨地铁4号线最小竖向净距约3.2米——盾构机就像在地下做“穿针”手术,一边注浆加固一边监控推进。
![]()
“走,带你们去看看检修通道,以后输水管廊和隧道投用,日常巡检和维护都靠它们了。”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徐江鹏带着我们一路往隧道深处走。2条管廊中间是约两米宽的人行通道,供人进行日常巡检和维护。
新建的输水管将与现有的水网形成“双重保障”,更好保障杭州主城区供水管网互联互通,进一步强化城市供水保障能力。输水管直径超过两米,内壁层摸起来有细腻的颗粒感,并排站两个成年人绰绰有余,必要时工作人员可以进入管道进行清洁和维护。
输水管埋设仍在施工中,隧道内附属结构、机电安装及装饰装修等也正在进行,隧道深处时不时传来机器作业的声响。越往隧道口走,越来越接近印象中隧道的模样。
✍️编辑:江树 | 主编:小全 |律师:郑晶晶
来源:杭州路桥公司、杭州建设、之江全知道、潮新闻 记者 詹丽华 通讯员 杭建宣 马丁、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往期热文精选
合作、爆料:dadadadappt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