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卓谦
责编|苑航
正文共3151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以前我对法律法规不了解,现在听你们解释后,就清楚明白了。”近日,吉林省辽源市居民李某某在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综治中心法院工作室对法官和调解员说道。
不久前,李某某驾车与他人发生交通事故,交警认定李某某承担此次事故全部责任。但双方就理赔项目和理赔金额产生了分歧,多次协商未果后诉至法院。
龙山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了解事件经过后,认为该纠纷事实清楚,争议不大,遂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在得知均有调解意向后,引导双方当事人到综治中心进行面对面调解。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确定了一个合理的赔偿方案,李某某当场履行赔付金额,原告撤诉。
这一案例是吉林法院融入综治大格局,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体现。
2020年以来,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围绕更好统筹执法办案与源头治理,以助推、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重要抓手,着力推进法院主导型解纷机制向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转型,基层人民法院参与地方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四年攻坚:从试点探索到全省覆盖
早在2020年初,吉林高院党组就提出“加快推进法院主导型解纷机制向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转型”的工作目标,并确立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思路,在把各类社会调解组织引入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同时,组织有条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在综治中心设立诉调对接中心,将诉前调解工作纳入综治中心多调联动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依托综治中心开展前端化解工作,辽源、四平等地法院当年即实现了诉调中心入驻综治中心,打响了试点“第一枪”。
2021年,吉林高院在总结各地法院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确立了“全省基层人民法院诉调中心全部入驻或接入本地综治中心”的年度工作目标,基层人民法院结合本地实际,通过采取团队入驻、法官派驻、线上接入等模式,当年即实现全部入驻或接入,让司法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最前沿。
2022年5月,吉林省委政法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的通知》,并将2024年确定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年”,纳入省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和全省“狠抓落实年”重点项目,提出有力量进驻、有专门场地、有专项经费、有编制机构的“四有”工作要求,明确硬件设施、解纷资源、功能定位、运行机制等建设标准。吉林高院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要求各地法院“建成一个、入驻一个”,逐步实现全省基层人民法院诉调中心全部实体入驻的工作目标。
2024年底,吉林省65家地方基层人民法院诉调中心全部实体入驻当地综治中心,15家林区、铁路直属基层法院实现灵活就近入驻。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永秋表示,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吉林法院提前一年半完成最高人民法院“2025年6月底基层法院诉讼服务团队100%入驻县级综治中心”的要求,更让司法力量深度嵌入基层治理,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开辟了“快车道”。
机制创新:打造“一条龙”解纷闭环
今年7月,松原市乾安县综治中心接到一起涉众涉农合同纠纷:当地280余户养殖户此前与某肉牛公司达成买卖协议,公司赊购791头牛犊,后因资金周转困难未按约定付款,涉及金额超800万元。
今年6月,部分养殖户向乾安县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肉牛公司支付货款,还有不少养殖户到县信访局信访,希望政府作为信誉担保和管理部门督促公司付款。
乾安县法院联合县信访局、畜牧局成立解纷工作组,分析后认为该案适合先行调解。综治中心受理登记后,将纠纷交由法院入驻诉服团队中的退休老法官负责调解。经过多轮沟通,双方最终确定整体和解方案,法院还依申请对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
“没想到法院的事在综治中心就能办,调解完当场就能作司法确认,太方便了!”7 月15日,在乾安县综治中心调解室,刚拿到司法确认文书的养殖户代表连连称赞。
养殖户们的便捷体验,源于吉林法院构建的全流程诉调对接机制。
2024年4月,吉林高院党组研究制定了《关于全省基层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实体入驻当地综治中心指导意见》,确定“一目标、两标准、五原则”的入驻要求,以依托综治中心开展调解工作为目标,明确软硬件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两个运行标准,遵循以人民为中心、“走出去”、法治保障、加强指导、因地制宜五项工作原则,指导各地法院因地制宜派驻诉讼服务、速裁团队入驻综治中心,做好案件分流、指导调解、联动联调、司法确认、简案快审工作。一些法院还根据实际情况入驻了部分执行人员,形成调、立、裁、执“一条龙”的入驻模式。
今年7月,吉林高院与吉林省委政法委联合起草印发《县级综治中心与基层人民法院矛盾纠纷前端化解工作衔接机制(试行)》,按照“综治中心搭台、入驻部门唱戏、实质化解纠纷”要求,进一步整合解纷资源,建立矛盾纠纷统一受理、分类流转、依法办理、闭环管理工作机制。
在这一机制下,群众诉求由综治中心统一接待、登记受理、分流化解,化解成功的可以就地申请司法确认,化解不成的就地立案受理,简单案件就地速裁快审,综治中心对流转节点、办理期限等进行全流程管理。
“我们希望探索纠纷‘双向’分流模式,在综治中心搭建调裁审衔接的‘分诊台’,推动综治中心成为‘党委抓总、法院嵌入、多元共治’的治理核心枢纽。”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郭岩说。
今年以来,吉林省基层人民法院依托综治中心分流案件17762件,综治中心调处成功11382件,法院入驻团队指导综治中心其他入驻力量调处8635件。
特色样板:因地制宜解民忧
在推进人民法院诉调中心入驻综治中心的过程中,吉林高院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党委和基层人民法院打造样板,努力提升矛盾纠纷综合治理、源头化解的辐射效能。
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法院在综治中心组建了“四区七能”司法服务平台,精选1个诉讼服务团队、5个审判团队和2个执行团队,实现专业力量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与其他入驻单位、调解组织、行业协会常态化协同联动,做实裁审衔接和诉调对接,构建了“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立体解纷体系。
今年4月,南关区法院就依托这一解纷体系化解了一起涉及145人的群体性纠纷:综治中心的法院立案窗口在收到集体诉讼起诉状后,委托综治中心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最终由区综治中心牵头,法院、公安、人民调解委员会及乡镇(街道)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将案件圆满化解。
南关区法院立案庭庭长仲光锐表示,这起案件能够圆满化解的关键就在于利用综治中心一体化实现了基层受理+调解全流程办理,法院+基层调解组织、公安等多部门联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节约诉讼成本的诉求,实现专业力量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像这样具有特色的基层法院模式还有很多。延吉市人民法院紧盯综治中心和人民法院立案窗口两个分流节点,建立“正反向双轨流转”机制。立足辖区朝鲜族聚居、多民族共居的地域特点,组建“双语调解团队”“老法官工作室”和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共同做实分流引导和先行调解工作,筑牢前端治理防线。
舒兰市人民法院依托综治中心精心打造“一厅五区”诉讼服务区域,设立8个服务窗口、7个功能室,实现立案、调解、司法确认全流程闭环。线上打通法院与综治中心信息共享平台,线下优化立案接待、纠纷调解等岗位职责,健全调解指导、案件移送、联动联调等机制,提升整体运行质效。
大安市人民法院将立案审查、集约送达、司法确认、12368诉讼服务热线、执行事务办理、速裁案件就地审理等转移到综治中心,通过全流程人员跟踪指导,保障工作高效开展,双方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20分钟内即可完成文书出具,获得当事人好评。
这些各具特色的解纷模式,共同构成了吉林法院司法力量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通过因地制宜打造解纷样板,不仅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效率,更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服务的温度与速度。
如今,吉林法院以司法之力助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经验,已在全国法院系统会议上作典型介绍,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了“吉林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