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世界银行贷款广西贫困片区农村扶贫试点示范项目总结会在南宁召开。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农业和粮食实践局、驻华代表处,中国国际减贫中心、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等单位领导及代表出席会议。项目于2025年5月获得世界银行独立评估局“高度满意”评级。
世界银行贷款广西贫困片区农村扶贫试点示范项目项目利用世行贷款资金1亿美元,国内配套资金4.42亿元,总投资约10.92亿元人民币。项目于2017年6月19日生效实施,于2024年6月30日顺利竣工。主要由提高面向贫困的价值链,公共基础设施及服务,提升对贫困地区的投入,项目管理、监测评估与学习等四个分项目组成,包括合作社发展基金、企业配套赠款、农村基础设施、产业链风险管理、商业孵化中心、改善融资渠道六个子项目。项目覆盖百色市田东县、平果市、乐业县、田林县,河池市宜州区、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10个县的72个乡镇、141个行政村,其中有127个行政村是脱贫村,受益农户约8.6万户32.3万人,脱贫人口约10.9万人。
项目各项结果框架指标均实现超额完成。129个合作社获得合作社发展基金,合作社成员16000多人,合作社获得农产品认证(含地理标志认证)80多个、商标注册90多个,95%以上合作社成员采纳了创新营销模式,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满意度达99.2%,完成约11.3万农户信用评级,100多家合作社完成资产评估,出版或发表文章160多篇,各项指标均超过原定目标。
项目有效促进农户多元增收。项目始终围绕“提升农户增收机会”的核心目标,通过差异化、多元化的实施策略,通过现金分红、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发展种桑养蚕、畜禽养殖、中草药及芒果种植产业,增加土地租金等方式,实现项目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两位数。
项目系统培育规范发展的农民合作社。在组建和改组过程中,广泛采用参与式方法,引导农民自愿入社,有效提升社员知晓率与参与度。农户通过现金、土地等方式入股,切实增强了归属感和拥有感。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健全,明确规定带头人持股比例不超过30%,并建立涵盖运营管理、盈余分配的透明化制度,形成稳定的“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机制。
项目精准培育高素质产业带头人。项目创新建立以“有公心、有能力、有时间”为核心的“三有”选育机制,精准推选合作社带头人,项目培育数十位大学生、经济能人、退伍军人成为合作社理事长,并吸引120多名返乡创业者加入合作社管理层。通过系统培育,合作社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经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项目着力打造一支稳定的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已成为项目区乡村产业中“带不走、留得下”的年轻后备力量。
项目赋能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采用“30%配套赠款+70%企业筹资”的杠杆模式,有效激励企业加大投入,带动约2.8倍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通过扶持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其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综合效益。宜州桑蚕、田东芒果、大化七百弄鸡等八大特色产业向集群化发展。乐业猕猴桃、田林山茶油、东兰和凤山中草药等特色产业产值稳步增长。
项目创新构建联农带农营销机制。项目积极拓展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线上渠道,推动农产品直连消费者,有效减少中间环节,提升销售效率和产品收益。成功举办农产品展销会10 场,累计组织598 家合作社和企业参展,吸引市民83.7万人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营销体系。
项目案例宣传影响广泛。项目案例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减贫案例”最佳案例,并被纳入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平台,实现国际经验的交流与推广。出版《试点探索广西农民合作社发展新路径项目案例集》《前瞻性研究课题集》《参与式村级规划探索》《管理办法汇编》《试点探索广西农民合作社发展新路径项目图册》等一系列知识产品,形成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项目全链条深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价值链发展模式,创造农户增收机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益借鉴及重要启示。(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记者:石睿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