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去一个项目开会,周围没有地铁,回来时就准备坐公交车顺路看看风景,手机显示前一趟5分钟刚走,后一趟没发车,预计30分钟后发车,可是在站牌苦苦等了40分钟还没到,就叫了一辆网约车到地铁口时,公交车才缓缓驶来了。
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吓一跳。西安的公交车普遍在十几到二十几分钟以上一趟,有些偏远线路公交车三十分钟、四十分钟、甚至还有一个小时一趟的。
![]()
![]()
比如741路,不少市民抱怨:“有时候二十分钟一趟,有时候一小时一趟。”
还有209路公交,晚高峰都要40分钟一趟,且经常不按时发车,前两班相差不过10分钟,第三辆就得等40分钟。
类似的情况很多很多,举不胜举!
作为新一线城市,西安这座城市的公交系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曾几何时,西安公交是城市的骄傲,每天承载着全市80%以上的运力。如今,这一数字已降至不足20%,巨大的反差折射出西安公交系统的深刻变化,车少、难等成为市民们的共同感受。
西安公交的困境从何而来?
1、地铁的快速发展是首要因素。随着西安地铁网络的不断完善,大量乘客选择更快捷的地下交通。
2、私家车、网约车不断增多,进一步分流了公交乘客。
3、免费老年卡使用率高。曾有公交司机吐槽有些公交线路,一车乘客几乎全是老年人。
以上多重因素下,公交企业自身陷入了连年亏损、运营艰难的困境,只好采取减少车次,延长发车频率的措施。这样一来,不断在恶性循环,就造成了今天的现状。
未来之路:公交的自我救赎在哪里
首先需要重新定位公交车在城市交通格局中的角色。
有专家建议,在以地铁为主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主血脉”的新形势下,公交车应该采取“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做好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
在这方面,其他城市有成功经验可借鉴。
日本东京虽然地铁密度是西安的2.3倍,但公交仍承担了15%的出行量,秘诀在于“精准补位”,接驳地铁“最后1公里”。
厦门推出了“六进公交”计划,针对地铁盲区设计了环线支线网络,社区微巴覆盖300米半径的住宅区,发车间隔为10分钟,客流量回升了45%。
其次,要善于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市民差异化、个性化出行需求。
西安公交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通过客流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出行中的难点和痛点并创新服务模式。
再次,公交公司也探索起了“物流+公交”的创新模式。
将富余的人员和车辆用于物流运输。公交车夜间运送快递,公交司机分流跑网约车或者送快递。这一转变既为公交公司开辟了新收入来源,也为物流行业带来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运输方式。
风雨无阻的公交车,承载的不仅是乘客,更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效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