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座核电站的控制室内,红色指示灯无声熄灭。这不是故障,而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核反应堆“长征一号”正式退役。它的总设计师李振华院士,三天前悄然离世,享年91岁。
![]()
从一颗螺丝钉到一个时代
“长征一号”的核心部件——压力容器,重达300吨,当年全国没有一台机床能加工。李振华带着团队用土办法:将容器分段铸造,再手工打磨接口,误差控制在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工人们说:“他每天拎着卡尺,爬进容器内壁测量,出来时工服能拧出汗水。”这个容器,后来成为中国核电标准件的雏形。
“笨家伙”的智慧革命
早期的核电站控制系统依赖进口,一次故障维修需外国专家飞抵,停机一天损失千万。李振华憋着一口气,带团队啃下代码,开发出国产化系统。最初版本被戏称“笨家伙”——界面粗糙,但能在断电后0.1秒自启,比进口系统快3倍。如今,这套系统的迭代版已用于“华龙一号”,反向出口至巴基斯坦、英国。
![]()
守护神的“隐身衣”
李振华一生拒绝颁奖典礼,他的理论是:“技术一旦被神话,就成了靶子。”他主导的核电站乏燃料处理技术,至今未被公开细节。业内人透露,这套系统能将核废料体积压缩至原来的1%,处理成本降低90%。有国际专家猜测中国掌握了革命性技术,但李振华始终沉默:“让对手猜不透,才是最好的防护盾。”
![]()
从“一盏灯”到一片星空
退役的“长征一号”年发电量仅占全国0.01%,但它验证的120项技术标准,被移植到水电、风电甚至航天领域。例如其耐腐蚀材料配方,如今用于长征火箭发动机叶片;安全监测算法,改良后预警了多次地震次生灾害。李振华说:“技术没有边界,它是一颗种子,能长成一片森林。”
李振华的书房留有一张草图:一个孩童举着灯泡,灯光连成长城形状。背后笔记潦草:“科技的真谛,是让最平凡的人活得有尊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