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河北法制报)
本报讯 (于海宁 周洁 常孟娇)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而行政执法监督则是守护这一环境的“利刃”和“盾牌”。今年以来,渤海新区黄骅市司法局立足职能定位,以行政执法监督为切入点,从服务发展、企业需求、规范执法、效能提升四个维度发力,深化监督举措,为经济主体筑牢法治屏障。
聚焦服务发展,站位全局提升监督“高度”。黄骅市司法局始终将监督工作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一方面,不断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执法监督、合法性审查等部门业务骨干为成员的涉企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专班,同步在乡镇(街道)司法所设立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室,形成“市乡联动、全域覆盖”的监督网络。另一方面,打破“就监督论监督”的局限,主动对接重大发展战略、重点项目建设与民生关切的领域,建立“监督前置+动态跟踪”机制,提前介入涉企重大行政执法事项,从源头上防范因执法不当影响企业经营的风险。4月份,在一大型企业破产盘活项目中,黄骅市司法局监督组对项目审批、环保执法等环节提出建议,既确保执法规范,又避免“一刀切”“层层加码”等问题,让执法监督与发展需求同频共振,以监督“高度”彰显服务“温度”。
聚焦企业需求,靶向施策把准监督“精度”。黄骅市司法局坚持问题导向,以企业需求为靶心,推动监督工作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换,通过向企业、摊贩等经营主体发放调查问卷、进企业走访调研、义务监督员“蹲点式”监督等方式,收集企业在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环节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企业“诉求清单”与“监督整改清单”双向对接的闭环。针对企业反映的“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问题,推行“归口统筹”“扫码入企”综合执法检查模式,今年上半年入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13.5%,有效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对涉企行政处罚案件,建立“柔性执法”监督标准,重点核查是否落实“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规定,81件轻微违法案件免于行政处罚,减轻企业负担123.3万元,既守住了法律底线,又为企业留足发展空间,以监督“精度”疏通执法“卡点”。
聚焦规范执法,系统施治增加监督“厚度”。黄骅市司法局以“规范”为核心,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和队伍赋能。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等重点任务,制定涉企专项监督行动方案,明确“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行为”“执法标准不一致、要求不统一”“加重企业负担行为”等整治重点,明确监督流程和标准,审查并公布执法主体36个,编制《涉企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公布涉企检查执法事项356项,让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聚焦执法人员能力短板,开展“行政执法大讲堂”“案例评析会”等培训活动,讲解监督要点和法律适用,提高执法人员的规范意识和专业素养。同时,加大对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通过线上线下“双线”核验入企执法情况,“起底式”评查2023年以来594本涉企行政执法案卷等方式,倒逼执法单位规范执法行为,以制度“厚度”夯实监督“根基”。
聚焦效能提升,压实责任增强监督“力度”。黄骅市司法局坚持“严”字当头,以责任闭环推动监督效能最大化。建立“双交办+双督办”机制,与纪检部门形成联动,将重要线索、典型案件报送至纪检部门,建立问题清单,实施销号管理,同时采取“内部通报+典型曝光”的双轨处理,对涉事执法人员暂扣行政执法证件,斩断“违规执法”链条;建立“监督—反馈—整改—回头看”全链条工作机制,梳理不规范执法惯性行为,制发《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6份,专项行动结束后开展“回头看”,通过座谈、跟访、案卷复查等方式核查问题是否反弹;完善行政执法案卷互查机制,通过跨主体监督互通经验,快速提升整体执法水平;建立涉企行政执法检查备案公开机制,规范“入企扫码”App的使用,实现对涉企行政检查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和监督,以强化监督“力度”确保整治“实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