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咨询案例中,一种特殊的“熬夜成瘾”现象正悄然蔓延——有人明明困得眼皮打架,却死死盯着手机屏幕到凌晨;有人一躺下就心跳加速,生怕闭上眼就会坠入噩梦的深渊。这种被称作“病理性熬夜”的行为,表面是“舍不得睡”,实则是大脑在恐惧与清醒间的一场残酷拉锯战。
![]()
一、熬夜的“清醒陷阱”:用疲惫对抗恐惧
“我宁愿睁着眼到天亮,也不想再梦见那个场景。”一位来访者的话道出了病理性熬夜的核心——对梦境的恐惧。西安千岛家庭教育发现,这类人群常经历过创伤事件(如亲人离世、暴力冲突),或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如职场PUA、家庭矛盾)。当大脑试图通过睡眠整理情绪时,创伤记忆会化作噩梦反复侵袭。于是,身体产生“清醒防御”:用熬夜拖延入睡时间,甚至靠咖啡因、尼古丁强行提神,形成“越怕越熬夜,越熬夜越怕”的恶性循环。
二、识别病理性熬夜的四个信号
入睡前焦虑:躺下后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反复检查手机时间,害怕“闭眼就会做噩梦”。
梦境入侵现实:白天常因回忆噩梦片段而走神,对特定场景(如黑暗、封闭空间)产生强烈恐惧。
睡眠质量极差:即便入睡,也频繁惊醒、盗汗,醒来后比睡前更疲惫。
白天功受损: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甚至因疲劳引发意外事故(如开车打瞌睡)。
三、打破循环:从“恐惧清醒”到“拥抱睡眠”
西安千岛家庭教育在干预中发现,单纯强调“早睡早起”往往无效,需从心理层面重建安全感:
梦境脱敏训练:鼓励来访者记录噩梦细节,在咨询师引导下改写结局(如“噩梦中的怪兽突然变成棉花糖”),逐步降低恐惧感。
建立睡眠仪式:通过固定流程(如泡脚、听白噪音)传递“该睡觉了”的信号,替代“刷手机拖延”的旧模式。
情绪释放出口:白天通过运动、绘画或与信任的人倾诉,避免负面情绪在睡眠中爆发。
四、熬夜不是“叛逆”,是求救
当孩子熬夜打游戏、成年人通宵追剧时,我们常斥责“不自律”。但病理性熬夜者,实则是被恐惧绑架的“清醒囚徒”。西安千岛家庭教育呼吁:别用“懒”“矫情”定义他们的痛苦。每一次熬夜,都是大脑在绝望中寻找的生存策略。如果我们能看见背后的创伤,或许就能在深夜的台灯下,为那颗恐惧的心留一盏温暖的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