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在流量至上、规模为王的零售行业,胖东来始终以“异类”姿态走出了一条独特路径。2025年11月,这家深耕河南的零售企业迎来重要节点——截至11月8日,年度销售额突破200亿元,达200.35亿元,较2024年全年增长3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然而与行业普遍追求“规模再突破”的逻辑不同,这份亮眼业绩背后,是创始人于东来“控制规模、拒绝上市”的坚定立场,以及“员工幸福优先”的经营哲学,为浮躁的零售业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反卷”样本。
胖东来的“反卷”,首先体现在对销售规模的主动克制上。早在2025年3月,于东来就公开表示,当年要将销售额控制在200亿元以内。这一“反向目标”在追求增长的行业中显得格格不入,背后却藏着对企业价值观的坚守。在他看来,销售额过快增长必然导致员工加班、压力倍增,最终会偏离“让员工幸福、让消费者满意”的最初初心。从业态分布来看,超市依旧是核心支柱,以109.01亿元的销售收入占据总销售额的54.4%,珠宝、百货、电器等业态则稳步发展,形成多元且均衡的布局;门店表现上,时代广场店以51.38亿元的销售额领跑,大胖店、天使城店等紧随其后,即便头部门店业绩突出,胖东来也未急于复制扩张,始终保持着“精耕细作”的节奏。
更令人瞩目的是胖东来“无负债、不上市”的财务状态。于东来近期透露,企业目前没有任何贷款,账上现金储备高达41亿元,2024年更是实现近170亿元销售、8亿多元利润,员工平均月收入超9000元。在资本市场对零售企业估值热情不减的当下,无数企业争相通过上市融资扩大规模,胖东来却明确表态“没有规模发展规划、更没有上市规划”。于东来为企业勾勒的未来蓝图,并非成为跨区域的零售巨头,而是打造“专注于文化交流与商业研究的学校式企业”,以自身为商业样板,向行业分享科学的幸福生活方式与经营理念。截至目前,胖东来13家门店均扎根河南,仅在许昌、新乡布局,筹备中的郑州首店与新乡第三家门店也未跳出河南版图,这种“地域深耕”策略,让其得以集中资源保障服务质量与员工福利。
胖东来的经营逻辑,正深刻影响着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永辉、物美、中百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纷纷加入“向胖东来学习”的行列,开启门店调改之路。永辉超市自2024年5月启动调改以来,已完成222家门店的升级,覆盖超一线与新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通过“裸价直采”取消后台费、条码费等传统渠道成本,建立阳光零供关系,尽管短期影响利润结构,但“以商品为中心”的模式已获得市场验证。物美则从商品结构与员工关怀双管齐下,精减SKU使其商品结构接近胖东来的80%,同时将基层员工薪资提升30%至50%,引入利润分红机制并保障10天带薪年假,用实际行动践行“员工幸福是企业根基”的理念。中百集团通过调改14家仓储店与55家社区超市,实现来客数分别增长9%和6%,在扭亏脱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盒马鲜生创始人侯毅的评价,精准概括了胖东来的行业价值:“它推动企业放弃通道费、做自采自销、强化商品力,回归零售本质,同时其对员工的关爱文化和打造的线下‘烟火气’,值得全行业学习。”在“胖改”的浪潮中,零售业正从“追求规模与利润”的单一导向,向“商品优质、员工幸福、消费暖心”的多元价值回归。胖东来的成功证明,零售行业并非只有“扩张一条路”,拒绝盲目内卷,坚守经营初心,兼顾消费者、员工与合作伙伴的利益,同样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200亿销售额的突破,对胖东来而言并非“规模扩张的起点”,而是“经营理念的再验证”。在流量焦虑、规模崇拜充斥行业的当下,这家扎根河南的零售企业,用“慢下来”的节奏与“暖起来”的文化,为中国零售业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参考样本。未来,随着“胖改”效应持续扩散,或许会有更多企业意识到,回归零售本质、保障员工幸福,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胖东来的“反卷”之路,也将继续为行业注入温暖与理性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