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硕士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无研究无生活”(即既无高质量学术研究,也无个人休闲生活)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质性研究。研究以Y省H校某文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为案例,通过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一个“宏观-中观-微观”三层分析框架,系统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生成、控制与重塑机制。”
01
核心问题:“双无”困境的悖论
理想的硕士研究生应专注于学术研究,实现研究与生活的平衡。然而现实是,许多研究生自嘲为“研究牲”或“牛马”,陷入既无法潜心学术、又无暇顾及个人生活的“双无”状态。本文旨在回答三个核心问题:这种“双无”状态是怎样的?它是如何形成与演变的?研究生又如何应对这种状态?
![]()
02
分析框架:边界理论的视角
研究创新性地运用了“工作-家庭”边界理论,将研究生视为 “边界跨越者” ,而将教育理念、高校组织(院系、导师)视为 “边界影响者” 。论文从三个层面构建了分析框架,清晰地展示了宏观理念如何通过中观制度影响微观个体的行为与策略。
![]()
03
研究发现:三层机制剖析
1.宏观层面:边界的生成——从“学术性”到“职业性”的融合
研究生培养理念经历了从理性主义(追求纯粹学术)到实用主义(对接市场需求)的转向。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单一的学术精英,而是兼具“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复合型人才。这种转变使得研究生的学习边界被扩大和模糊化,其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学术探索,还必须包含为未来就业准备的各类实务技能。
![]()
2.中观层面:边界的控制——制度化的行政任务分摊
高校为了应对日益繁重的行政事务,同时满足“职业性”培养的要求,将“三助一辅”(助研、助教、助管、学生辅导员)制度作为关键工具。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该制度常常异化为低成本分摊行政事务的机制。
导师的角色:在科研绩效压力下,导师将大量行政性、事务性工作(如会议筹备、材料整理)下派给学生,并将其包装为“能力锻炼”,从而合法化地控制了学生的学习边界。
学生的困境:研究生在不对称的权力关系中处于弱势,难以拒绝这些与学术关系不大的任务。这些事务耗时耗力,严重挤压了用于核心学术研究和个人生活的时间,导致“研究”被边缘化。
![]()
3.微观层面:边界的重塑——个体的应对策略
面对模糊的边界和沉重的负担,研究生并非完全被动,而是发展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内化:部分学生接受并认同导师和学校的逻辑,将行政事务视为学习的一部分,主动从中寻找价值,进行自我调适。
冲突:更多学生感受到角色间的巨大张力和价值冲突,对非学术任务感到不满和疲惫,但又因权力关系而无法有效拒绝,内心充满挫败感。
动态组合:一部分学生尝试在整合与分离之间寻找平衡。例如,在某些阶段主动整合任务,在另一些关键时期(如论文写作)则明确设定界限,争取“学习假”,以实现角色的动态切换。
04
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硕士研究生正是在教育理念的渗透、组织制度的控制与个体策略的互动中,成为了“无研究无生活”的“边界跨越者”。其“双无”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
绩效管理的代价:高校的绩效主义竞争模式,将行政成本转嫁给了处于权力末端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
文化传统的惯性:中国语境下的“师徒”文化、“吃苦”观念等,使得非学术任务的摊派获得了一定的文化合法性,难以被清晰界定和拒绝。
文献来源:
王俊, 黄碧峰, 朱莉萍, 等. 模糊的边界:高校研究生何以既无研究也无生活[J]. 教育学术月刊, 2025, (05): 15-24.
声明:
1. 版权: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分享使用,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或修改,感谢支持。
2. 投稿:非常欢迎各位老师在公众号上介绍课题组前沿或经典研究成果!后台或邮箱联系即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