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一年的走势,超出不少老家伙的预期,我们终于要开始讨论止盈了。
早年讨论这个时,最热门的回复是:止盈?感觉有点陌生了。
在之前的几年里,我们除了定投、定投还是定投,偶尔还需要狙击,真没机会思考止盈。而经过这一年的反转,A股和H股涨幅都较大,主要核心指数都进入正常或正常偏高阶段,部分指数进入“高估”状态,我们需要把“止盈策略”提上议程。
今天,我们针对港股核心宽基:恒生指数,进行体系的回顾和估值推导,尝试建立一个契合不同风险偏好下的止盈策略框架,以供大家参考和探讨。
目前61指数估值表内,恒生指数采用近10年历史数据,整体敏感度较高,但在历史极限值较少。为了丰富视野,本文采用近20年和近10年两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
需要提醒的是,任何估值阈值的判定,都有一定的后视镜与主观性,如果寄希望于一套简单的数值实现完美的结果,难度颇大。
但进行充分的历史周期回顾,能让我们相对清晰的认知当前的阶段,建立模糊的正确是本文的初衷。
01
定框架: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世间万物,皆是周期。
自然如此,日出日落、花开花谢,诠释着自然的律动。国家如此,盛衰兴亡,王朝更替,于历史长河中循环往复。经济亦如此,繁荣与衰退交替,周期性波动是其固有特性。
从熊市的低迷到牛市的狂热,从市场的恐慌到资金的涌入,资本市场同样在不断循环着周期的钟摆,演绎着财富的悲欢离合。资本市场有句最贵的话:这次不一样。我们认为的不一样,在历史上曾反复上演,并不断地充实历史数据。
基于历史数据的估值框架便是这个逻辑,以全历史数据为基础,基于历史时间的估值分布,去模糊的辨识指数估值的高低贵贱。虽非标准答案,但贵在反复上演,尤其针对宽基指数,疗效尚可。
1、名词解释与阈值确认
1)市盈率(PE)= 市值 / 净利润,又称“本益比”,该指标越高则说明越贵;但部分行业利润产出有明显的周期性,有时候PE会失真,可以切换至PB指标。
2)市净率(PB)= 市值 / 净资产,代表了市值与净资产的比值,适用于高杠杆、高风险、强周期行业,如银行、保险、房地产等。
3)估值百分位:是指当前的估值,在统计时间里比当前低的日期占比。比方20%百分位,是指在统计时间内,当前估值比80%的时间便宜。
4)低估、高估阈值:采用特定指标20%或80%百分位作为低估、高估的阈值。当然,这类阈值可以根据自身经验、风险偏好、收益预期、不同指数类型调整,比如30%和70%。越是核心的宽基指数,相对可以略宽松,而行业指数则应更谨慎。
2、恒生指数历史估值回顾
![]()
(图1:恒生指数估值全景图,2005.11.13-2025.11.12,数据源:Wind)
图1上半部分,为恒生指数近20年PE与PB走势图,图中有20%、50%、80%趋势线以供估值判定。
图1下半部分,为恒生指数近20年、近10年两个区间下的不同估值阈值,从而提升估值阈值判定的完整性。
1)近20年数据小结
PE:最高23.13倍,最低6.91倍,目前12.09倍,处于近20年68.60%百分位。
PB:最高3.539倍,最低0.755倍,目前1.26倍,处于近20年54.42%百分位。
近20年观察,指数综合温度为61.51°,处于正常偏高水平。正好接近沪深全A近20年的估值温度。
2)近10年数据小结
PE:最高16.96倍,最低6.95倍,目前12.09倍,处于近20年80.46%百分位。
PB:最高1.557倍,最低0.755倍,目前1.26倍,处于近20年89.66%百分位。
近10年观察,指数综合温度为85.06°,处于高估水平。
因此,结合近10年与近20年数据,我们便可以开展定投与止盈的估值阈值设定。
从安全边际的角度,随着估值中枢的下移,谨慎一点可以以近10年数据为主,宽松一点以近20年数据为主,近10年为辅。
02
定策略:以数为锚,行稳致远
基于不同历史区间的估值数据,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去制定契合自身需求的定投策略:
![]()
上述表格,61基于双周期数据(近20年、近10年),综合考虑后形成的单PE指标下的定投与止盈阈值。
1、PE指标
简要来说,恒生指数 PE < 9 开始逐步定投,越跌定投幅度越大,金字塔加仓同样如此。
当指数PE > 12 时,要开始关注止盈策略,从PE > 13开始逐步止盈,到达PE = 16.5时进行清仓操作。如果是金字塔式减仓法,可以基于13、14、15、16.5四个阈值,进行分比例减仓操作,直到空仓为止。
2、指数温度
上述为单指标思路,考虑到PE受利润周期波动影响,可以采用PE+PB双指标,即采用指数温度进行定投与止盈操作。
指数温度 = (指数PE百分位 + 指数PB百分位 )/ 2 × 100%。
基于指数温度,在20°C以下时,根据指数温度设定不同量级的定投额度或加仓比例,在30-70°C区间耐心持有,当温度突破80°C时开始逐步分批止盈或减仓。
这个策略也适用于大部分指数,只是在面对不同历史波动的指数时,加减仓的节奏、方式和量级可以根据需求调整。
使用指数温度定投,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仍然需要做许多工作:如收益目标,指数特性、计划仓位、定投周期、定投节奏、定投份额、加倍条件等等。
常态来说,低估定投适合增量资金,金字塔式加仓适合存量资金。另外也可以混合搭配,比方定投选择正常策略,加仓或狙击则采用谨慎策略,从而增强安全边际。
3、一起探讨
当然,现在也碰到问题了:近20年,61.51°;近10年,85.06°。我们用何种方式去界定止盈阈值,涉及到我们的风控和数据的兼容性。
因此,大家觉得有没有必要,表内数据修正为近20年数据,从而覆盖近10年。然后再通过各自的风控,修正定投与止盈温度?
当然,事情其实说明白了,毛估估问题也不大哈。
最后提个醒:61分享的策略仅仅是个人偏见,并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和有效性。在制定自己的定投计划时,需根据自身偏好优化和调整,切莫当标准答案。
03
61全市场估值仪表盘
![]()
04
“61”指数基金估值表(0412期)
![]()
这两天出差,所以提早半小时先发文,等落地后再一一回复哈。
数据整理不易,还望多多点赞、推荐、转发支持。
1、
2、
3、
4、
5、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在做出投资决策前,仔细阅读并理解相关基金的法律文件,如《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审慎决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