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一句“脏寒生满病”,道破了腹胀病症的核心病机。《脉经》进一步阐明:“胃中寒则胀满”,而太阴脾土所至之处,常见“蓄满”之证。这寥寥数语,揭示了一条贯穿古今的临床真理——脾阳虚弱,寒从中生,是胀满之根源。
![]()
脾为至阴,无阳不化
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阳充足,如大地承载万物,运化自如;若脾阳虚弱,则如“土之久于雨水,则为泥矣”,阴湿弥漫,气机壅滞,焉有不胀之理?
此理犹如农耕:被雨水久浸的泥泞土地,何以生长禾苗?唯有“和风暖日,湿去阳生”,大地才能恢复生机。人身亦然,脾土寒湿者,必待阳气来复,方能运化水谷,消除胀满。
元代名医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对此有精辟论述:“脾胃温,则能运化水谷而胀自消。”这与“必待和风暖日”之喻,异曲同工。
虚实二胀,治法天渊
湿热实证当攻下
“经云下之则胀已”,此指湿热饮食有余、脾胃充实之证。如张仲景《伤寒论》所述,伤寒邪入阳明,化热成实,出现腹满坚实、大便秘结,当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攻下实热。
此时病属实证,患者体质尚盛,遵“实则泻之”之旨,攻下合法,故能“下之则胀已”。
![]()
脾虚虚胀宜温补
若因脾虚内寒、运化无力而致胀满,则当“以甘温补脾为主,少佐辛热”。此即《内经》“塞因塞用”之妙法——用补塞之药,治壅塞之病。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创制附子理中丸,以人参、白术、甘草之甘温补脾,配干姜、附子之辛热温阳,正是这一治法的典范。脾土旺健,胀满自消,如旭日东升,阴霾自散。
警醒时弊:误下伤正,胀甚近死
古今医患常有误区:“医者不察乎此,惟执下之胀已”;“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殊不知,脾虚之胀妄用攻下,犹如漏屋又遭暴雨,暂快一时,真气愈伤。
此景令人想起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的痛心之言:“今人一见胀满,不辨虚实,便行利药,杀人于无形之中而不自知也。”
“俗谓气无补法”更是大谬。《内经》明示:“壮者气行则愈。”气足则运,气虚则滞。清代名医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强调:“若因虚而胀,愈攻则愈胀,愈胀则愈攻,医不察而病家不知,不死于病而死于药者多矣。”
临证要点:明辨虚实,知常达变
临床辨胀满虚实,当察其由来:
· 暴胀多实,久胀多虚
· 年轻体壮多实,年老体弱多虚
· 胀痛拒按多实,胀满喜按多虚
· 便秘尿赤多实,便溏尿清多虚
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总结:“胀满之病,反复难疗,虚者十居七八,实者仅十二三。”此语值得临床医者深思。
![]()
治胀之道,首辨虚实。实胀可攻,中病即止;虚胀当补,塞因塞用。切不可见胀治胀,妄行攻伐。
面对脾虚寒湿之胀,当以仲景“理中”为法,以“壮者气行”为念,以甘温培补中焦,佐辛温以行滞气。待脾阳振奋,运化复常,不治胀而胀自消。
古人“脏寒生满”之训,“塞因塞用”之法,实为临床至宝。医者若能深悟此理,则胀满之疑难重症,可十全其七八矣。#中医##养生##腹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