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脖子有点疼,没想到会变得这么严重……”中午刚住进病房时,林阿姨还带着一丝羞涩地和医生解释。她53岁,本是社区里出了名的“能干人”,打扫卫生、做饭、照顾孙子,样样麻利。
可近段时间,她总觉得脖颈发紧、后背酸痛,以为是“落枕”没当回事。女儿陪她来医院时,还打趣道:“妈,别装了吧,能有多大事?”谁晓得,这一进医院,命运竟转了个弯。
傍晚时分,林阿姨突然呼吸急促、胸前闷痛,几分钟后呼吸骤停,虽然紧急抢救,仍无力回天所有在场的人都愣住了:颈椎疼,怎么会死人?
![]()
这样的故事,许多人或许都觉得像电影桥段,然而它却在真实生活中屡屡上演。颈椎病在中国成年人口中患病率高达17.2%,不少人以为“忍一忍就过了”。
殊不知,某些颈椎病的并发症足以致命!背后,那两个最容易被忽视的“警报”,是怎样一步步将人逼到生死边缘的?你又是否也在无意中步入了危险区?
如果你和林阿姨一样,曾经因为一些“小毛病”而选择拖延,又或者至今还不清楚颈椎不适可能隐藏的真正威胁,这篇文章,或许能帮你拨开迷雾,防患于未然。
“脖子酸、胀痛、僵硬”了,不少人将这些不适归咎于疲劳、落枕,药膏贴一贴、按摩一下,想着撑几天就会好。
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60%以上的颈椎病患者初期就有头晕、手麻、视力模糊等症状,却往往被误认为“睡姿不正”或“年纪大了就该这样”。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统计表明,颈椎病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和“椎动脉型”。
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约占5.7%,早期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间断晕厥等非特异性症状”,过度忽视可能诱发椎动脉狭窄、脑供血不足甚至脑梗死。
医学研究显示:因椎动脉受压、血流中断导致的猝死事件,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生率虽低(约为0.4%),但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林阿姨的突然离世,就是因颈椎病伴发椎动脉压迫,短时间引发大范围脑缺氧。
另有一大危险点在于自主用力扭动颈部或盲目按摩。“不规范按摩有可能加重椎动脉损伤风险,”中日友好医院骨科专家如是提醒。
![]()
也许你当前的颈椎疼痛只是“筋骨紧”,但若忽略两个核心要命信号,转危为安的机会就会溜走
反复、非劳累性颈部疼痛、不明头晕或晕厥。
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数据统计,在因颈椎问题猝死的人群回顾中,75%病例在发作前一周内有明显头晕、视物旋转、乏力等前兆,但被当成“小感冒”搁置。
盲目推拿、强行扭动造成的急性血管损伤。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骨科病例报告指出,每10万人里就有2-3人因不规范按摩诱发椎动脉夹层、脑卒中。尤其是40岁以上女性,血管弹性逐渐减弱,风险进一步增大。
![]()
感觉障碍:四肢麻木、手指僵直,重者无法抓握筷子;运动障碍:下肢无力、步态不稳,摔倒损伤风险高;呼吸循环受影响: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心跳骤停;心理危机:常年颈肩不适易生焦虑、抑郁。
值得警醒的是:60%被调查者表示,日常警觉性不高,发现症状依然选择“再等等看”或自行处理,无形中推高了急性意外发生几率。
如果不想“脖子疼”牵扯出大祸,务必重视两件关键事。
任何“莫名其妙”的颈部疼痛反复出现,伴头晕、恶心、视力模糊,务必立即就医。
建议:出现上述症状时,不要自行按摩或用力扭头,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做颈椎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检查。
不随意接受社会上不具医疗资质人员的颈部推拿和正骨理疗。
建议:如需物理治疗,必须经医院专科医生评估后,选择正规康复科由专业技师操作。
除此之外,日常做好下列几点,护颈保健康:
保持正确坐姿,每45分钟活动颈部与肩部约3-5分钟;睡眠枕头高度合适,仰卧时以一拳为宜睡眠枕头高度合适,仰卧时以一拳为宜;多做温和拉伸运动,避免暴力快速转头多做温和拉伸运动,避免暴力快速转头;关注颈部微弱症状,发现异常“早发现、早治疗”关注颈部微弱症状,发现异常“早发现、早治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