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端稳“中国饭碗”豫鄂共同打造新质生产力

0
分享至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王苗苗

  11月11日,河南省农科院与湖北省种子集团在郑州举行玉米新品种“郑单111”技术使用权及经营权转让签约仪式,双方以1111万元的转让费正式签约成交。河南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强,湖北省种子集团总经理邵仁学等领导专家出席签约仪式,共同见证豫鄂两地在农业领域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重要时刻。未来双方将携手推动“郑单111”在适宜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



  主持签约仪式的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程泽强阐述了此次签约的重大意义。他表示,“郑单111”凝聚了科研团队多年的心血与智慧,此次与湖北种子集团的合作,将为该品种的推广按下“快进键”,有助于其更快、更好地走向市场,为广大农户服务,同时也为豫鄂两地农业交流合作搭建了新的桥梁。下一步,双方将全力推动“郑单111”在示范推广、高产潜力挖掘上实现新突破,使其成为响应国家大面积提高单产号召、助力河南省“双吨粮”建设的首选品种。



  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遗传育种室主任曹丽茹详细介绍了“郑单 111”的“出生历程”与“性格特点”。“郑单111”是该所以郑5932与QB5725组配育成的玉米新品种,实现了产量、品质与抗性的协同提升。母本郑5932融合了国内外优异种质,它既保留了国内本土化种质的矮杆耐密、抗病抗逆、适应性广的特点,又融入了国外种质茎秆坚韧、根系发达、抗倒性好、出籽率高、丰产性好的特点。父本QB5725是由贵州农科院选育的优良自交系,整合了温带与热带种质之长,有效克服了热带种质光敏感、脱水慢等难题,具有抗病性强、品质优良、耐高温、配合力高等特点,是一个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玉米品种“高产与抗逆难以兼顾的痛点”的新品种。



  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遗传育种室首席专家王振华介绍,经多年试点验证,“郑单111”粗淀粉含量73.22%,粗蛋白质11.6%,容重达808克/升,各项指标均表现优异;在河南省玉米比较试验中,平均亩产735.5公斤,较对照郑单958增产12.1%;2024年机收组区试中,平均亩产673.6公斤,增产点比率达90.9%,展现出良好的丰产稳产特性。“郑单 111”既适应现代化农业对机械化收割的需求,又具备了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保持高产稳产的潜力,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杰出代表,有望为广大玉米种植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湖北省种子集团副总经理田拓满怀信心地介绍了未来“郑单111”的推广方案。他表示集团将充分借助自身在种子经营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广泛网络,通过组织技术培训与现场观摩,把河南省农科院培育的好品种,推广到全国主要种植区。

  湖北省种子集团总经理邵仁学表示,结合多年跟踪观察及品种的产量结构、发展趋势来看,“郑单111”内涵丰富,不仅株型优良、综合抗性强,更具备突出的高产优势。公司充满信心,将精心呵护、积极培植,目标是将其打造成千万亩级大单品。

  据介绍,湖北种子集团于两年前便介入“郑单 111”品种的选育与推介工作。在此过程中,河南省农科院与该集团构建了资源共享、价值共创的良好模式,创造了三个典范:一是省级农科院联合育种的典范,二是科企合作前移的典范,三是“资源共享”与“价值共创”的典范。



  河南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强谈到,河南省农科院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增效,全力推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这一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任务。针对具有显著增产潜力与优良特性的玉米品种郑单111,省农科院将在河南优特产业支撑计划秋粮专项中将给予重点扶持与资源倾斜,通过强化科研攻关、优化栽培技术集成配套,充分挖掘其高产基因潜能,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科技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河南经济报 incentive-icons
河南经济报
河南省唯一经济类财经大报
51668文章数 1035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