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
黄桥烧饼是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特产,因脍炙人口的《黄桥烧饼歌》而名扬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黄桥烧饼和《黄桥烧饼歌》与莱芜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李增援,莱芜区寨里镇太平街村人,《黄桥烧饼歌》的词作者。这位英年早逝的抗日文艺工作者,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多部经典作品,其中,脍炙人口的《黄桥烧饼歌》流传最广,在军民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将齐鲁儿女的坚韧与才华镌刻进历史丰碑。
艺术尖兵:从莱芜走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
![]()
李增援,原名李增园,字益三,1913年6月29日出生于山东莱芜县水北区太平街村(现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太平街村)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上有五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李增援七岁接受启蒙教育,1928年考入山东省曲阜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秘密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并于当年年底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他年仅15岁。
1929年夏秋之间,李增援参加了由学校地下党组织发动的话剧《子见南子》的演出,发扬“五四”运动精神,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这场演出震惊全国。
1933年2月,李增援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二年级学习。因为家道中落,他的学费主要依靠家乡李氏祠堂的助学金供给,为了解决生活困难,他常在假期里去补习班代课。1935年7月,李增援从上海美专毕业,他撰写的毕业论文《艺术与文化建设之杂话》,针对十余位教授发表的《建设中国本位文化宣言》,提出了不同见解,抨击了脱离实际、空谈文学艺术的滥调,宣扬了“左联”提出的“大众文化”的艺术观点。 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竟敢向十余位教授挑战,可谓不同凡响。他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下的“生而无臭,死而无闻!如斯而已!”的人生格言,展现了他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品质。
从上海美专毕业后,出于对戏剧艺术的热爱,李增援又于同年10月考取了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他一开始学习话剧专业,但由于乡音太重,经过努力仍难以完全纠正,便主动放弃,选择了装置设计专业,同时还选修了导演专业。在剧专学习期间,他参加了挪威作家亨利克·易卜生的著名话剧《国民公敌》的演出和布景设计。
1936年底,在该校教师扬帆的介绍下,李增援参加了南京抗日救国会,成为学生界的负责人之一。
烽火岁月:《黄桥烧饼歌》与抗战文艺创作
1937年6月,李增援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毕业,由该校教师王家齐带领,从南京去武汉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七七事变”之后,在风起云涌的救亡运动中,李增援忧国忧民,期望施展抗日抱负。他抽暇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救亡的剧目,其中《盲哑恨》上演后深受群众欢迎。
《盲哑恨》写的是一位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盲人老汉,携着小女儿和哑巴儿子,流落街头卖艺求生,遭到汉奸流氓的凌辱……老汉痛诉亡国之恨,激起群众的同情与义愤。这个剧目的每场演出,都激起了观众的强烈爱国之心,不时地爆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我们不做亡国奴!”的愤怒口号声。
1937年年底,李增援在武汉参加了正在筹建中的新四军,成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最早的成员之一。他是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戏剧组唯一懂戏剧的科班出身者,先后担任戏剧组组长、剧团副主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新四军一师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等职。
为了把戏剧组一班人带好,李增援费尽了心血,从怎样念台词、怎样表演、怎样掌握戏剧的节奏、起伏、高潮等,都由他一点一滴地教给大家。他不仅会写、编、演、唱,还会舞台装置、道具设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戏剧全才。
![]()
1940年秋,黄桥决战期间,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的李增援、章枚等同志,受群众如火如荼的拥军支前热潮感染,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黄桥烧饼歌》。当时的黄桥古镇形成一道旷世奇观,一边是炮火纷飞、天崩地裂,一边却是满街烧饼飘香,一辆辆满载着刚出炉的黄桥烧饼的独轮小车从石板街上“嘎吱嘎吱”碾过,向激战中的东门送去。
《黄桥烧饼歌》为分节歌形式,六段歌词通过赞美烧饼的色、形、香、味,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与新四军坚决抗战的决心,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了新四军取得胜利的根源。
这首歌的曲作者章枚是广东新会人,他别出心裁地加入了江苏当地民歌小调,并告诉战士们,演唱时要将“老百姓”的“百”字唱成“bo”(泰兴方言)。《黄桥烧饼歌》一经诞生,就在军民中广为传唱,从苏北到苏中,从部队到地方,几乎人人会唱,成为抗战时期在江苏传唱最广的歌。
李增援在新四军的三年多战斗生涯,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他常忍受着饥饿寒冷,夜以继日地创作,久之积劳成疾,染上了肺结核病,但他仍然带病坚持工作。
壮烈殉国:尘封半个世纪的英雄之名
1941年2月,国民党鲁苏皖边游击总指挥部副司令李长江叛变投敌,粟裕司令员奉新四军军部命令率部讨伐。为防止敌人偷袭新四军后方机关,20日夜,一师卫生部及其医院、印刷厂等单位由东台紧急转移到苏北大丰市西团镇(当时叫台北县西团镇)。重伤员安置在西团集镇西北部的龙王庙里,轻伤员安置在东团的董家祠堂里。这批轻伤员中,就有李增援和战地服务团民运队长唐克等人。
21日,日军派三只汽艇从兴化经白驹偷袭西团。李增援、唐克等人仅持有手枪和少数手榴弹掩护驻龙王庙的重伤员撤退。他们主动向敌人开枪,以吸引敌人的火力和注意力。日军听到枪声后立即包围上来,李增援、唐克等五人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并吸引日军向西团东北的千墩牌方向行进,终因寡不敌众,在子弹打光后全部壮烈牺牲在乌家场, 李增援牺牲时年仅28岁。
李增援他们的掩护为龙王庙重伤员的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一些伤员在西团镇干部群众的救护下得以安全转移。
由于当时部队刚到西团不到一天,地方干部群众都不知道五位烈士的名字,遂将他们安葬在西团东郊的坟场,1958年又将他们的遗骨迁葬东团烈士公墓。
李增援牺牲后,由于籍贯不详,又因参加革命后与家中断了联系,加上战争环境严酷,没有留下一点关于他的文字记载,成为一位无人知晓的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家人未收到政府和部队的任何通知,一直不知道他已牺牲。近半个世纪以来,家人一直在苦苦寻找李增援,甚至托人到台湾查询。
直到1988年,江苏省大丰县党史办副主任陈海云在访问当年新四军第一师卫生部指导员宗瑛时,得知了一位名叫李增援的烈士牺牲在大丰的情况。陈海云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终于查清了李增援烈士的生平事迹。
1994年12月31日,李增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
2021年7月2日,李增援故居在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太平街村正式揭牌启用,对李增援烈士、好友亲朋的照片及创作的各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全方位呈现了李增援一生的光辉事迹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
开放后的李增援故居已成为莱芜区传播红色文化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平台。
李增援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却又是波澜壮阔、光彩照人的。他用全部心血和宝贵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人生格言:“生而无臭,死而无闻!如斯而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