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办。会上发布了“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宣传部选送的“帮喜团”案例从全国推送的169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是山东省唯一入选案例。11月10日,新华社刊发《“帮喜团”里的文明新风》,报道“帮喜团”事迹,让这一文明新风从地方走向全国,再次实现“出圈”传播。
红袖“帮喜团”,文明搭把手。
让我们一同走进大场镇三河埠村,
探访喜事新办实践的背后故事!
![]()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三河埠村的活动室内,十几位妇女围坐一起,手中剪刀翻飞,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渐渐成形——大红“囍”字、成双鸳鸯,处处洋溢着喜庆气息。她们一边剪纸,一边闲话家常,冬日寒意被满室暖阳驱散。
这个因共同兴趣聚集的团体,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帮喜团”,一支活跃在乡村的志愿服务队。
![]()
每当村里有新人喜结连理,这些身怀剪纸、锣鼓、喜茶果制作等传统手艺的村民便自发组成服务队,主动上门帮忙。婚礼前,她们一起炸制喜点、蒸制喜馍,配上亲手剪出的“囍”字,作为贺礼赠与新人,并宣传喜事简办的理念,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婚礼当天,“帮喜团”还会献上锣鼓和秧歌表演,布置简约雅致的新式婚礼现场。
![]()
“有喜事,我来帮”
谈起“帮喜团”的创立,毕纪花用“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
2019年,毕纪花和几位村民一起剪纸时,聊起过去村里办喜事时的一些不良现象:新人房间的炕被踩塌、新郎被绑上树等闹剧虽已不再,但婚宴铺张、彩礼压力、流程繁琐等问题,仍让不少家庭为办喜事犯愁,甚至出现因彩礼谈不拢而婚事告吹的情况。
当时,村民纪秀云正为儿子的婚事忙碌。毕纪花提议:“老姐,不如你带个头,做咱们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个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赞同。“婚礼简单办,咱们都去帮忙,事情不就顺了吗?”
这个看似不经意的提议,促成了三河埠村首场新风婚礼。纪秀云家的婚宴从市区酒店改到镇上,费用大幅降低。更让她感动的是,亲家亲手剪出的大红喜字,带着温情贴在婚礼现场。纪秀云回忆起来仍满怀感激:“多亏毕书记牵线,酒席和彩礼都降了标准,为孩子们省下一万多元。”这份实实在在的减负,让她在成为奶奶后,也主动加入“帮喜团”,将温暖继续传递。
![]()
这场婚礼之后,毕纪花召集村里热心人,正式成立“帮喜团”,为村里的喜事“搭把手、省点钱”,让婚礼既节俭又不失热闹。
“婚礼前最容易因彩礼产生矛盾。”三河埠村素有剪纸传统,毕纪花摸索出“剪纸调解法”,邀请女方母亲到村委会,一边剪纸、唠家常,一边在轻松氛围中耐心劝导。“谈彩礼不能急,要像春雨润物,把道理慢慢说进人心。”
婚事敲定后,“帮喜团”成员便来到男方家中,一起炸茶果、剪喜字、贴窗花。原本繁琐劳累的准备工作,在欢声笑语中变成了一场温馨的聚会,邻里关系也在这一次次协作中愈发融洽。
![]()
婚礼当天,“帮喜团”的巧思处处可见:喧腾的锣鼓秧歌烘托喜庆气氛;移风易俗主题的现场既庄重又清新;文明接亲游戏取代低俗婚闹;就连酒席餐桌上,也摆放着“节俭养德”倡议书……这些细致入微的安排,随着宾客的欢笑,悄然播撒着文明乡风的种子。
“暖心积分”激发参与热情
53岁的丁世红是“帮喜团”的骨干成员。2023年,她在微信群里看到毕纪花发布的招募信息,立即报了名。“我穿上粉色马甲,往婚礼现场一站,就是一道亮丽风景。”她笑着说,“现在年轻人工作忙,有了我们‘帮喜团’操办新风婚礼,他们就能轻松回家结婚。”
在三河埠村,像丁世红这样的热心村民越来越多。如何让这份热情持续?毕纪花和村“两委”想出了“德育积分”的办法。
![]()
走进三河埠村的“德育银行”,货架上的洗衣粉、卫生纸等用品标注的不是价格,而是“20积分”“50积分”。村民徐存香展示着用积分兑换的卫生纸说:“参加一次‘帮喜团’活动积10分,这提纸就是帮新人布置婚房挣来的。”截至目前,“帮喜团”成员已参与积分兑换360多次,兑换物品总价值7900多元。
这套“喜事志愿服务+信用积分”的新模式,让文明行为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签订《文明新婚承诺书》积5分,参与移风易俗剪纸活动积8分,担任文明新风宣讲员积15分……“我们还拓展了‘帮喜团’的服务范围,没有婚礼时,就在村里组织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加上积分兑换的激励,大家参与热情很高。”毕纪花介绍,三河埠村还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完善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制定了《村规民约三字经》,明确了红白事操办标准,并将这些规范悬挂在村史馆中。
![]()
“参加‘帮喜团’服务,为村里年轻人办婚礼,我们打心底高兴。”丁世红和成员们对“德育积分”有着独特的理解:“积分越多,说明做的好事越多。要是能有上千分,那就是‘文明大户’了!”
在这种氛围下,“帮喜团”从最初的七八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那抹时常出现在村中的粉色,已成为三河埠村文明乡风中最温暖的色彩。
巾帼力量托起文明乡风
“现在什么都讲品牌,咱们‘帮喜团’这么受欢迎,能不能也打造一个志愿服务品牌?”毕纪花的这个想法,在三河埠村妇女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移风易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能一劳永逸。有时想了很多办法,也不一定立竿见影。”面对“帮喜团”这棵无心插下的“柳”已枝繁叶茂,三河埠村“两委”和毕纪花决定继续拓展。在党建引领下,以“帮喜团”为起点,“红袖三河”志愿品牌应运而生。
![]()
六支“红袖”队伍,如六彩丝线,编织出三河埠村的文明画卷:“红袖帮喜”延续喜事新办服务;“红袖拥军”关怀军属;“红袖妈妈”守护留守儿童;“红袖助老”照料老年人;“红袖矛调”化解邻里纠纷;“红袖工坊”传承剪纸等手艺。从喜事新办到矛盾调解,从关爱儿童到帮扶老人,这些佩戴红袖标的妇女,以细腻与坚韧将文明乡风的种子播撒在整个村庄。
“大家好,我是毕纪花。一方有喜,八方来帮。对我们‘帮喜团’来说,帮喜就是对文明新风的温暖传承。”镜头前的毕纪花略显腼腆,但谈起移风易俗却目光坚定。今年起,她开始用短视频记录“红袖三河”的点点滴滴。“谁能想到,剪一个喜字,就剪出了文明乡风?”“帮喜团”的成功让毕纪花备受鼓舞,她的镜头正以最真实鲜活的方式,记录着三河埠村的文明新风。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乡村振兴图景中,正不断涌现出大场镇“帮喜团”这样充满温度的实践,成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从“一人带头”到“众人拾柴”,从“被动遵守”到“主动创造”,她们证明:移风易俗不是硬邦邦的禁令,而是有温度、有智慧的引导。当文明新风吹遍田野,乡村振兴的画卷便愈发绚丽多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