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er 的专业术语和矩阵运算确实绕,咱们抛开公式和复杂概念,用「翻译 / 聊天」的生活场景,把它拆成 “三步走” 的简单逻辑,保证一听就懂~
先明确核心:Transformer 本质是个「会 “理解” 输入、再 “生成” 输出」的智能机器,比如输入英文 “我爱 AI”,输出中文 “我爱人工智能”,它的工作流程就像一个 “专业翻译” 的思考过程:
第一步:先把文字 “变成机器能懂的信号”(输入处理)
机器看不懂文字,得先把每个字 / 词变成「带语义 + 带顺序」的数字向量(就像给每个词贴个 “身份证 + 位置标签”):
- 「语义标签」(词嵌入):比如 “AI” 对应向量 [0.2, 0.8, ...],“人工智能” 对应相似向量,让机器知道这俩意思相近;
- 「位置标签」(位置编码):比如 “我 爱 AI” 里,“我” 是第 1 位,“爱” 是第 2 位,机器能分清 “我吃苹果” 和 “苹果吃我” 的区别(不然就乱套了)。
简单说:这一步就是 “把文字翻译成机器的语言,还标好顺序”。
第二步:让机器 “吃透” 输入的意思(理解模块 = 编码器)
这一步对应 Transformer 的「编码器」,核心是「自注意力机制」—— 就像你读书时,会自动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 比如读 “他喜欢编程,因为他擅长数学”,你会知道第二个 “他” 和第一个 “他” 是同一个人;
- Transformer 的 “自注意力” 就是干这个的:让每个词都能 “看到” 整个句子里的其他词,算出哪个词和自己最相关(比如 “编程” 和 “数学” 相关),然后整合这些信息,形成对整个句子的 “全局理解”。
再补两个通俗细节:
- 「多头注意力」:相当于让 “多个小助手” 同时看句子 —— 一个助手关注语法(比如 “因为” 连接因果),一个关注语义(比如 “编程” 和 “数学” 都是技能),最后把所有助手的看法汇总,理解更全面;
- 「残差连接 + 层归一化」:不用管专业名,就当是 “让信息传递更顺畅”—— 避免机器越想越乱,保持思路清晰(类似你读书时不会纠结单个词,而是连贯理解)。
简单说:这一步就是 “机器像人一样,联系上下文搞懂输入的完整意思”。
第三步:让机器 “一步步造” 输出(生成模块 = 解码器)
这一步对应 Transformer 的「解码器」,核心是「一边回忆输入的意思,一边生成输出」,比如翻译时从 “我”→“爱”→“人工智能” 逐步生成:
- 「掩码自注意力」:生成时不能 “偷看答案”!比如要生成 “爱”,只能参考已经生成的 “我”,不能提前看还没生成的 “人工智能”(就像你写作文时,不会先看结尾再写开头);
- 「编码器 - 解码器注意力」:生成每个词时,都回头看 “理解模块” 的结果 —— 比如生成 “人工智能” 时,会对应输入里的 “AI”,保证意思一致(就像翻译时,每个中文词都要和英文原词对应)。
简单说:这一步就是 “机器像人说话一样,一句一句造输出,还不偏离输入的意思”。
第四步:把机器的信号 “变回文字”(输出模块)
最后一步很简单:机器生成的是数字向量,通过「线性层 + Softmax」把向量变成 “词汇表概率”—— 比如生成 “人工智能” 的概率是 90%,“编程” 是 5%,然后选概率最高的词作为最终输出,直到生成 “结束符”(比如翻译完一句话)。
总结:Transformer 的核心逻辑(3 句话搞定)
- 先把文字变成 “带语义 + 顺序” 的数字(输入处理);
- 让每个词 “联系上下文”,吃透输入的意思(编码器 = 理解模块);
- 一步步生成输出,既不偷看、又不偏离原意(解码器 = 生成模块)。
它的厉害之处也很直白:
- 看得全:能同时关注整个句子,不会漏掉上下文(比之前的 RNN “逐字读” 强);
- 算得快:所有词的理解的可以同时进行(类似多人一起干活);
- 记得牢:长句子里的前后依赖也能抓住(比如 100 字的句子,第 1 个字和第 100 个字也能关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