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电动知家”关注,记得加☆“星标”!
电动知家消息,11月12日,在四川宜宾举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发表主旨演讲,明确指出全固态电池技术当前整体处于研发与中试阶段,需持续突破关键科学问题与产业化瓶颈。
万钢在演讲中强调,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已形成“液态电池性能挖潜+固液混合小规模装车+全固态技术储备”的梯次发展格局。其中,全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技术方向,目前正从实验室走向中试验证阶段,多家企业已开展百兆瓦级中试线建设,重点攻关三大难题,一是材料体系创新,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等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稳定性与界面适配性仍需优化;二是制造工艺突破,干法电极、固态电解质成膜等核心工艺良率亟待提升;三是成本控制,当前全固态电池成本约为液态电池的3-5倍,需通过规模化降本与供应链重构实现突破。“全固态电池是动力电池技术的‘珠峰’,攻克它将重塑全球新能源竞争格局。”万钢表示,中国需加强基础研究与工程化应用的协同,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攻关。
![]()
尽管技术挑战显著,国内主流车企与电池企业已加速布局全固态电池赛道,形成“技术共研+场景验证”的协同模式。车企端,奇瑞、东风、上汽等头部车企联合电池厂商成立合资公司,推动全固态电池装车测试。例如,奇瑞与国轩高科合作开发的“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能量密度达600Wh/kg,计划2027年完成装车验证。电池端,宁德时代、比亚迪、辉能科技等企业加速中试线建设。宁德时代预计2026年建成首条全固态电池示范产线,产能规划1GWh;辉能科技则计划2027年在浙江投产20GWh固态电池基地。跨界合作,卫蓝新能源与蔚来合作开发半固态电池包,孚能科技为奔驰供应高镍三元固态电池,产业链协同效应初显。
尽管前景广阔,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路线分歧:硫化物路线(高能量密度但界面敏感)与氧化物路线(稳定性好但离子电导率低)并行发展,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成本与量产平衡:当前全固态电池成本高昂,短期内难以替代液态电池,需通过差异化场景(如高端乘用车、储能)实现价值落地;国际竞争加剧:日韩企业(丰田、三星SDI)计划2027-2028年量产全固态电池,国内企业需加快技术迭代。业内专家指出,“先半固态、后全固态”的渐进路径或是最优解。例如,蔚来ET7(参数丨图片)搭载的150kWh半固态电池包已实现1000公里续航,为全固态技术积累工程经验。
![]()
号!更多新能源电动汽车、无人驾驶最新行业资讯和专业知识,请关注“电动知家”微信公众号(微信号ev_hom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