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
![]()
![]()
![]()
![]()
本报记者 刘芳 王丽薇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袁艺睿 摄
编者按:日前,市政协召开十三届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邯郸高质量发展”协商议政,有关专门委员会作专题调研情况报告,5位同志作大会发言,与会人员围绕5个专题进行分组讨论。现将部分发言摘登如下——
质量推进邯郸创新联合体建设的建议
刘锐光常委
创新联合体是链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枢纽,相较于传统产业联盟,更强调龙头企业牵头,是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共性技术难题为导向,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形成紧密型创新共同体。目前邯郸有省级创新联合体1家,省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0余家,推动联盟向创新联合体转化,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一、优化政策体系,提升服务力度。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搭建顶层设计、任务驱动等管理框架,建立“示范型”“培育型”“潜力型”三级认证体系,提供差异化政策支持。二是强化金融支持,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用类金融产品,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三是强化评估机制,建立以产业贡献度为核心的动态评估体系,参考上海临港标准设置量化考核指标。
二、优化分配机制,提升合作效能。一是推动利益分配契约化,要求联合体签署知识产权协议,明确不同阶段成果归属及技术入股比例。二是推动成果转化体系化,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作用,提升成员单位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三是推动风险共担多元化,建立研发失败补偿、中试验证补贴等机制。
三、优化创新生态,提升研发能力。一是实施“链主企业创新登峰计划”,支持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体系,推行“企业出题、院校揭榜”模式,开展体系化攻关。二是实施“飞地研发倍增计划”,支持链主企业在创新高地设立“创新飞地”,建立“需求对接—研发外包—成果回流”闭环机制。
延伸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为低碳发展增添新动能
王学峰委员
近年来,邯郸市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分布在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平县、肥乡区、磁县等地,拥有20多家专用车企业和100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广平县已聚集多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产业基础逐步夯实。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如下:
一、强化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督促企业将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提升至5%以上,设立专项研发资金,政府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投入。与河北工程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攻关电池技术瓶颈,加强电机、电控系统研发,打造自主知识产权“三电”系统,同时加大自动驾驶领域研发,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
二、推动产业链协同与集群发展。以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发展整车研发制造、核心零部件生产及智能网联技术,推动广平、肥乡等园区差异化发展,形成配套协作体系。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明确各区域定位,如广平重点发展专用车制造,肥乡聚焦核心零部件,通过集群发展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三、拓展市场空间与加强品牌建设。在巩固环卫车、渣土车等专用车市场的基础上,开拓乘用车、物流车市场,开发适合城市配送的小型物流车和亲民型乘用车。企业需树立品牌意识,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口碑。
四、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发展空间,吸引高端技术与管理人才。与本地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开设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五、强化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保障。政府制定专项发展规划,设立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创新、研发与市场拓展。推动企业与政府、社会资本合作,加快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推广奠定基础。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推动钢铁产业向材料级转型
韩健委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邯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品研发、智能制造、绿色低碳领域成果显著,结合实践提出以下看法与建议:
一、加速新品研发,构筑竞争新高地。邯钢聚焦下游需求,2024年以来开发高端新品61个,13个实现国内首发并替代进口,4个获评“金杯优质产品”,研发投入强度达4.9%,居行业领先。建议:设立市级钢铁材料基础研究专项基金,打通成果转化通道;支持企业主导创新项目,政府在审批、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强化人才引育,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推动校企联合定向培养产业急需人才。
二、深化智能制造,激发产线新活力。邯钢启动“AI+钢铁”工程,完成三大模型本地化布局,构建172项视觉AI应用场景,推动产线从局部智能向全域智能转变,提升质量与效率。建议: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引导基金,支持钢铁企业与AI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拓展智能化应用场景;打造智能制造示范点,推广先进技术并给予政策激励,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三、践行绿色低碳,锻造发展新优势。邯钢定制开发23个“绿钢”产品,降碳比例40%,发布2大类产品EPD报告,三类产品获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符合性评估,获评“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企业”。建议:依托市钢铁行业创新研究院,举办技术研讨会,促进前沿低碳技术与企业需求对接;完善绿色产业政策,从税收、信贷给予支持,建立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构建绿色产业生态,推动钢铁企业与下游企业合作,实现全链条绿色化。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挑战及对策
马晓恺委员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邯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融合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统筹打通研用链条,破解成果转化瓶颈。一是补齐工程验证短板,统筹布局国家级中试平台,构建覆盖广、功能互补的网络体系。二是畅通产业化路径,鼓励政府及国企开放应用场景,建立技术需求对接平台,总结试点经验推动场景化应用普及。三是强化产学研联合体建设,构建“链主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攻关+上下游协同”架构,聚焦“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促进资源共享。
二、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强化全周期资本供给。一是支持创新资本“育苗”,建立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接力式”投资机制,扩大天使投资规模,落实尽职免责政策。二是培育耐心资本,引导社保、保险资金投资科技企业,探索实物分配股权等退出方式,发展S基金、并购基金,打通资本闭环。三是优化债权融资,构建无形资产估值模型,开发中长期信贷产品,借鉴“硅谷银行”模式打造科技银行,推行“投贷联动”机制。
三、优化人才机制,健全创新价值评价体系。一是构建“科创+转化”双轨培养体系,高校开设跨学科专业,实施双导师制,依托实训基地提升人才产业化操盘能力。二是建立成果转化导向评价机制,将转化成效纳入核心考核,允许以产业化指标替代部分学术要求,对转化团队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完善成果权属与收益分配,赋予科研单位资产处置自主权,按环节贡献差异化分配收益,通过股权奖励等激励科研人员转化成果。
聚焦产教融合 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建议
李鹏丽常委
当前,邯郸正以创新驱动重塑发展动能,却面临创新要素不足、产业升级迫切、融合机制不健全等挑战。高职院校作为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实践者和连接器,虽有独特优势,却也存在产教融合“合而不深”的问题。职业教育应主动作为,以精准育人、应用研发、共建共享为核心,助力疏通“科技—产业—人才”循环,具体建议如下:
一、构建“需求牵引、精准对接”的协同育人新生态。一是打造“邯郸产业人才需求地图”,由工信、人社部门牵头,联合各方定期发布紧缺人才目录,引导院校调整培养方案。二是推广“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组建特色产业学院,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三是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设立专项经费,要求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同时引进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二、打造“贴近一线、服务小微”的技术服务新高地。一是整合资源共建区域产教融合公共实践中心,向中小微企业开放先进设备和共性技术服务。二是设立“邯郸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依托高校专业群提供工艺诊断、技术咨询等公益性服务。三是建立“技术经纪人”队伍,鼓励高校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畅通“平台共建、项目共研”的创新协同新机制。一是共建实体化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龙头企业与院校共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二是推行“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模式,设立市级协同创新项目库,政府配套资金支持联合攻关。三是升级“校中厂”与“厂中校”,将企业生产项目引入校园,同时在企业设立“学习工作站”,提供沉浸式实践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