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次项目都能成功,不是每一次决策都能复盘,但每一次“干中学”,都在悄悄塑造一个更成熟的产品人。这篇文章记录了我的成长轨迹,也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在不确定中,如何找到自己的节奏与判断力。
———— / BEGIN / ————
在今天这个经济下行的时代,有人迷茫,有人躺平,有人不知所措,却也有人做得非常好。核心还是”干”——在行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什么是”干中学”?
“干中学”这个概念来自电视剧《漂泊》,但对我而言,它不仅是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成长哲学。简单来说,就是当你面对新领域、未知事情时,通过实践行动,结合复盘总结,形成经验和方法论的闭环思维。
这种思维的核心在于:行动优先,反思复盘,总结提炼,再次应用。它不是盲目试错,而是有意识的学习过程。
我的”干中学”实践之路
从技术到产品的第一次转型
回想当年从技术岗位裸辞,我对产品经理的理解几乎为零。没有系统学习,没有导师指导,唯一的武器就是”干中学”。
当时面试官问我:”你有什么产品方法论吗?”我非常尴尬地回复说:”我懂交互设计体验、会画原型,也会数据驱动产品设计….”对方又问:”那你是怎么用数据驱动进行产品设计的?可以举个例子吗?”我就讲了一个非常基本的数据埋点类功能。
结果自然是铩羽而归。但每次面试失败后,我就记住面试官的问题,回家重新梳理并总结答案,慢慢也形成了一个面试“套路”——面试官的问题,60%以上都是重复的。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一个产品经理的工作。
从C端到B端的认知升级
在好未来的三年,是我产品生涯成长最快的阶段。在这里,我深度理解了支撑业务线所需的系统架构与协同逻辑,掌握了B端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和方法论。
然而,真正的挑战是2022年从教育行业转到HR SaaS。从服务单一内部客户的ToB产品到面向多元客户的SaaS产品,这段旅程既有变化,也有坚守。
不变的是:方法论、经验技能、学习能力。变化在于:客户群体从单一变成多客户群体,抽象能力要求更高。
入职一周完成产品规划的实战
刚到HR SaaS公司时,我面临一个巨大挑战:入职第一周的任务就是1周内完成某竞品的深度调研,并确认系统重构方案以及未来3-6个月的规划。当时这个任务在内部已进行了2个多月,产品方案与需求文档均已完成80%以上,但过程中发现方案不佳,产品逻辑无法闭环,只能推倒重来。
更关键的是,我刚刚从教育行业转型至HR SaaS行业,对HR业务完全没有相关行业认知。
面对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我运用了”干中学”的方法:
首先,在需求上,梳理了当前待解决的1736条需求情况,明确需求迭代路径。基于需求模块分布和关键模块的核心需求,明确了产品路径,主要拆分为三大期:分别围绕【排班】、【加班和假期】、【报表】模块。
从需求总量/紧急需求量看,最终综合权衡后,优先级是:排班、加班、假期、报表、打卡。
其次,在方案上,主要输出三张图:流程图、产品架构图、实体关系图。这三张图对于新业务、新系统的梳理、设计来说,是最基础且最有效的工具。
最终,历经半年多,完成了既定规划的一期排班与二期(加班部分),内外部的客户反馈不错。同时,也实现了考勤模块多年来,在内部【最佳产品功能】竞选中零的突破。
这个过程涉及需求规划、优先级判断、产品规划、产品设计、项目落地、用户反馈全流程,真正实践了方法论在跨行业的落地,正式印证了“干中学”的精髓。
插件市场的认知进化与正向反馈
在HR SaaS行业做了3年后,我开始从0到1设计插件市场。最初,我对插件的认知几乎就是皮毛,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分享、实践,总算取得一些成绩。
这个过程中,我的认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进化:
0.1 阶段:免费的“需求平替神器”
最初,我以为插件就是节约研发成本的工具。比如一个客户要定制”夜班补贴”规则,标准化开发需要15人日,用插件5人日就能搞定。但3个月后我发现,这不过是把需求从一个坑挪到另一个坑。
0.2 阶段:收费的“意外之财”
很快,我们开始尝试商业化。一个国际化客户需要定制加班规则,我们报价3.8万,客户欣然接受。这笔”意外之财”打开了思路,后续付费需求接踵而至,我们赚了二十多万。
0.3 阶段:社会化的“共享经济”
真正的突破在于认识到插件应该是生态化的。我们要释放的不只是自己的生产力,还包括AI、渠道伙伴、客户甚至实施团队的闲散生产力。这需要平台工具和合理的分成体系。
最近,这份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我靠着插件化实践的分享,拿下了公司内部的”季度之星”,奖品是1000元现金和一座奖杯
但真正让我开心的不是这些,而是亲手打造了一款有自己印记的好产品,它正在形成从用户价值到产品价值的正向循环。
即我们正在构建一个生态化的插件市场,让社会上那些散落的智慧与力量——无论是第三方开发者、内部产研团队,甚至是客户自己、渠道伙伴,乃至公司里的非产研同事——都能加入进来,共同为成千上万的客户,搭建他们真正需要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这个插件市场的实践,完美诠释了”干中学”的精髓:从最初的一个简单想法,到不断试错、迭代、总结,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化解决方案。
每一步认知升级,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深度的复盘和总结。
失败案例:短视频转型的反思
当然,”干中学”也不是万能的。去年我尝试从文章分享转型短视频,实践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几个致命问题:
首先,无法形成有效的商业闭环。短视频虽然流量大,但转化率低,而且需要持续的内容输出,这对个人来说是巨大的负担。
其次,我发现自己不擅长同步思考。写文章时可以反复修改,但短视频需要即兴表达,我经常语无伦次。
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自己更擅长异步思考与分享。在镜头前,我失去了平时的深度思考能力,变得肤浅和表面。
这次失败让我明白:“干中学”不等于盲目尝试,它需要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局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干中学”的核心方法论:写作驱动成长
基于这些年的实践,我总结出”干中学”的核心方法论:通过实践+写作进行复盘、总结、分享、反馈、应用的学习闭环。
1. 实践行动
无论是做产品、带团队,还是探索新领域,先行动起来。不要等完全准备好了再开始,因为永远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
2. 复盘总结
每次实践后,通过写作进行深度复盘。我习惯在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平台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思考。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总结和提炼。
3. 公开分享
把总结的内容公开发布,这不仅能帮助他人,更重要的是获得外界的反馈和建议。我的插件化实践分享就是在公司内部全员会议上进行的,最终获得了季度之星。
4. 接收反馈
通过评论、讨论等方式接收读者的反馈。这些反馈往往能帮你发现认知盲点,验证或修正你的观点。
5. 应用迭代
将反馈应用到下一次实践中,形成新的认知和经验,然后再次通过写作分享出去。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正如我在文章中提到的:”未经实践,未有发言权”。我分享的内容都是自己有真实体感的,要么有点启发,要么拿来即用,因为生命有限,尽量不浪费你我的时间。
给产品经理的建议
对于想要实践”干中学”的产品经理,我有三个具体建议:
第一,建立自己的写作习惯。不一定是长篇大论,每周一篇实践总结就足够。关键是坚持,把写作当作思考的工具。
第二,勇敢分享你的思考。无论是公司内部还是外部平台,都要敢于分享。分享不仅能获得反馈,还能建立个人品牌。
第三,把反馈当作礼物。无论是批评还是建议,都是帮助你成长的宝贵资源。保持开放心态,虚心接受。
在这个经济下行的时代,很多人感到迷茫和焦虑。有人选择躺平,有人不知所措,但也有人做得非常好。核心差别在于是否真正去”干”。
回想1935年的遵义,面对30万敌军的围剿,毛泽东和红军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斗中成长。正是这种”干中学”的精神,让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
今天的我们,虽然面临不同的挑战,但需要的依然是同样的精神。不要害怕未知,因为每个未知背后,都藏着成长的机会。不要等待完美时机,因为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
从技术到产品,从教育到HR SaaS,从文章到短视频,我一直在”干中学”的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每一次尝试都让我更了解自己,也更接近真正的专业。
记住,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行动,最好的成长就是反思,而写作则是连接行动与反思的桥梁。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唯有”干中学”,才能让我们在变化中找到确定的方向。
本文来自公众号:产品方法论集散地 作者:产品方法论集散地
想要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动态、面试技巧、商业知识等等等?加入产品经理进化营,跟优秀的产品人一起交流成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