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新闻网)
转自:河北新闻网
![]()
11月4日,在安平县网都河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检测室内,王军(中)、刘彦辉(右)在分析金属网丝检测数据。河北日报记者 焦 磊摄
11月4日,安平县河北丝筘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丝筘公司”)车间内,60余台智能编织机整齐排列,织针翻飞,一张张薄如蝉翼的金属网片不断编织而出。奇怪的是,编织机上能看到网片,却“看不见”网丝。
“迎着光线仔细看。”总经理刘彦辉伸手一指,记者才在光影中捕捉到那些悬于半空的银色网丝,一头连着线轴,一头精准接入织机。
“丝径接近常人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只有11微米!”刘彦辉自豪地说,用这样的细丝编织出来的金属网目数达到惊人的480目,也就是说,在一平方英寸网面上纵横交织着20多万个网孔,其精度在光伏电池板领域属于顶尖。
据介绍,这种高目数、高精度的金属网主要应用于光伏电池板,此前受技术限制,长期依赖进口。
“丝径越细,延伸性越小,越容易断。”刘彦辉说,此前用13微米规格网丝编织的400目金属网,应用在光伏电池板上,无论是光能转化率还是使用寿命,均与国外顶级产品有差距。现在的新产品打破国外垄断,网丝直径别看只比原来小2微米,生产难度增加的可不止20倍。
安平丝网有1.3万多家企业,但多是小散经营,受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创新能力不足。破解“高目数高精度丝网制造”共性技术难题的想法,始终在刘彦辉心中萦绕。
要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靠企业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可喜的是,“高目数高精度丝网制造”攻关被河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列为全省首个“众筹科研”项目,网都河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昆山良品丝印器材有限公司、河北科技大学等纷纷加入。去年12月份,创新资源“多股绳”拧成“一股劲”,一场跨主体的创新协同就此展开。
科研攻关的高目数高精度金属网网丝要求更细,有一点杂质就会影响光伏电池板的性能。这不仅需要先进生产设备,也对编织工艺提出更高要求。
没有先进设备,就改造现有设备;没有经验借鉴,就一点点调整工艺参数……科研团队一次次通宵奋战,方案一次次推倒重来,但依然干劲十足。
今年3月底,一张11微米网丝编织的480目金属网研制出来。“孔径误差小于3%、网面厚度偏差范围正负0.5微米之内……达标!”检测结果一出,网都河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检测室爆发出热烈掌声。
如今,高目数高精度的金属网已在丝筘公司量产,实现国产化替代。“‘众筹科研’项目已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正着手攻关更精密的编织技术,努力让咱们中国制造、中国技术实现‘领跑’。”对于未来,项目总负责人、河北科技大学教授王军充满信心。(河北日报记者 焦 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