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抗战烽火中,平均年龄仅14岁的这支宣传队“坚强地要在这大时代中成长”

0
分享至



1937年11月,上海沦为“孤岛”。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等百余个救亡团体逐步向内地转移,继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其中,平均年龄仅有14岁的“孩子剧团”是中共直接领导下的、在特殊斗争环境中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的文艺队伍。他们从上海出发,一路高唱抗战歌曲、演出抗日戏剧,以战时儿童的视角开展灵活多样的抗日宣传,“尽可以成为一部抗战的侧面史”。

一步步成长为“有组织、有纪律的战斗队伍”————

1937年9月3日,“孩子剧团”在恩派亚大戏院(今淮海中路85号)的难民收容所正式成立。团员以临青学校的8名中小学生为基础,并吸收绍芳小学、余日章第三小学、山海工学团的儿童及部分少年工人和革命干部子弟。

经全体成员开会讨论后决定,由19岁的临青学校教师、中共党员吴新稼担任“孩子剧团”干事长(后改称团长)。大家在炮火中长征、在战斗中成长,制定《孩子剧团公约》,谱写《孩子剧团团歌》,一步步成长为“有组织、有纪律的战斗队伍”。

一开始,“孩子剧团”在上海街头、难民所、轮渡口、伤兵医院等多处进行民众动员和抗日宣传。团员们不仅学会了几十首抗战歌曲,还排练了《捉汉奸》《仁丹胡子》等街头剧。虽然年龄尚小,演技也略显稚嫩,却用真挚的爱国热情和灵活的演出形式,赢得了大家的支持和喜欢。

一次,“孩子剧团”在静安难民收容所演出。表演最后一个节目《放下你的鞭子》时,观众跟着剧情中的口号大喊起来:“大家联合起来把日本强盗赶出去!”现场,团员们和难民们还合唱《打倒东洋》《救国军歌》等歌曲。演出结束后,人群中一位老太太感慨地说:“孩子们都这么明白,中国亡不了的!”



1937年,“孩子剧团”团员在难民收容所练歌。

“孩子剧团”不仅是一支流动的宣传队,还是一所“炸不散的学校”。吴新稼是陶行知的学生,在剧团管理中提倡教学合一,注重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除了演剧和排剧之外,每人都规定自己自修的时间,同时在收容所担任小先生,教育难民收容所的孩子们。”

从《我们怎样管理自己》一文中可以看到,“孩子剧团”组织架构清晰,分为剧务部、一般工作部、总部、生活管理部四个部门,还订立生活秩序表,建立值日生制。全体成员按照5人一组进行管理,并选出组长1人。组长不仅关注团员们衣食住行,还督促团员们坚持学习和写日记。

1937年10月在上海出版的《战时教育旬刊》,这样评论孩子们的日记:“他们的日记,没有悲哀,没有苦闷,有的是热血,是愤怒。他们把热血和愤怒,一齐化作唤起民众抗敌救亡的戏剧运动,促进民众抗敌救亡的情绪和力量,以达到民族的自由解放!”

开启抗日宣传长征,“确实地认清了他们那小小国民的责任”——

1937年11月18日至23日,“孩子剧团”的22名团员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分五批乔装撤离上海,奔赴当时的“战时首都”武汉。离开上海前,“孩子剧团”撰写了一封饱含真情的公开信:“在我们的面前是有许多困难的。我们就在困难中工作,在克服困难中前进。”

从上海到武汉的路途充满艰辛,大家经常风餐露宿,还要躲避敌机的轰炸。团员陈模回忆:“机关枪声和步枪声,就在后面不远的地方响着。大家的心情很紧张,以为东洋鬼子从后面追上来了。我们每个人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拼着一切的力量向前走。”

在艰苦的条件下,“孩子剧团”依旧有秩序地开展学习活动。团员许森记录下路途中一段为时8天的小船生活:“12月的江北,比我们离开上海时冷得多了,风也特别大……天气是寒冷的,但每个人的心里是热乎乎的。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了:早上都要到船头上练音或练歌;白天写日记,读书,开学习会、讲演会、故事会、读剧本;睡觉前开晚会。”

凭着满腔爱国热情,“孩子剧团”一边赶路学习、一边演戏宣传,沿途经过白蒲、如皋、泰县、扬州、高邮、淮安、淮阴、邳县、徐州、郑州,就一路传播爱国抗日思想。《大公报》《新华日报》《阵中日报》等各地报刊纷纷报道了“孩子剧团”的生动事迹。

1938年1月,“孩子剧团”到达武汉。1月30日,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举行欢迎会,周恩来、叶剑英、叶挺、郭沫若、邓颖超等人与会。

周恩来对“孩子剧团”的英勇予以赞赏,强调“儿童是社会力量的一部分,是抗日斗争的一支小生力军。眼前的事实,你们的行动,都证明了这一点”。他还送给“孩子剧团”救国、革命、创造三种精神,希望大家“一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手创造新中国”。

在《少年先锋》杂志上,茅盾发表文章热情赞扬“孩子剧团”:“22个小小的灵魂开始确实地认清了他们那小小国民的责任,开始坚强地要在这大时代中成长……我们民族复兴的后备军已经在炮火中长成!”


1938年,“孩子剧团”团员在武汉合影。

1938年10月,武汉局势告急,党组织将“孩子剧团”由武汉转移至桂林,后又转至重庆。随着皖南事变爆发,局势愈发严峻。1942年9月,“孩子剧团”被迫解散。多数团员继续投身革命,不少人成为共产党员。

据统计,1937年9月至1942年9月,“孩子剧团”途经苏、皖、豫、鄂、湘、桂、黔、川、渝9省(市)57个县市,演出戏剧30多部,抗战歌曲80多首,演出500场次,约45万人次观看过其演出。从成立到解散,先后有100多人加入剧团。

今天,在“孩子剧团”的诞生地上海,以这段史实为原型的雕像矗立在长风公园的草坪上。“孩子剧团”的爱国热忱与坚韧初心已融入城市血脉,成为这座光荣之城、人民城市砥砺前行的红色基因。

(作者分别为东华大学党委宣传部主任科员朱一超、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燚)


1992年,“孩子剧团”团员在恩派亚大戏院(今淮海中路85号)门前合影。

原标题:《抗战烽火中,平均年龄仅14岁的这支宣传队“坚强地要在这大时代中成长”》

栏目主编:王珍 图片来源:《孩子剧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摄影出版社2021年版

题图说明:1937年,“孩子剧团”在上海合影。

来源:作者:朱一超 张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3289文章数 75774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